◎杨重演
“一根长条条,身穿绿刺衣,别看他扎人,美容又保养。”这个谜语你们猜出来了吗?这就是我们常吃的一种蔬菜,也是常见的水果——黄瓜。
“五月黄瓜大街卖。”每到五月,黄瓜“姑娘”就长得身材高挑,又纤细又匀称,身穿一身绿罗裙,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儿。爱美的她,当然不会忘记给自己戴上几朵黄灿灿的小花,小巧,内敛,吐着香。
这位姑娘本姓“胡”不姓“黄”,怎改姓了呢?据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本想联合大月氏一起打匈奴人。张骞这个使命没完成,却无意中带来了黄瓜的种子。东晋时,后赵皇帝石勒因自己是胡人,最恨别人说“胡”字,他定了一条法令: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砍脑袋。一天他大摆御宴,喝高了,指着一盘“胡瓜”问一个叫樊坦的臣子:“卿知此物何名?”慌乱中,樊坦忙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自此,黄瓜之名传开。
日常所见,黄瓜大都是青色的,黄皮的并不多见。青皮的黄瓜,一旦黄了,就显老了。猜想一下:当初石勒赐宴,上的也许是老黄瓜吧;又或者上的是青瓜,樊坦忙中出错,所以将错就错,才有黄瓜之名流传吧!
不管姓“胡”还是姓“黄”,美丽姑娘总是讨人喜欢、令人惦记的。
黄瓜自古入诗。如清乾隆的《黄瓜》诗:“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黄瓜是“菜盘佳品”,还“最燕京”呢!唐朝李贤的《黄瓜台辞》写得也不错:“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至于苏东坡留下的诗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则有点令人不解了——明明黄瓜就是上苍恩赐的最好的解渴之物,为何还要走进农户家中讨杯茶喝?如此一来,岂不误了上苍的美意哉?
印象中,关于黄瓜的文字不少。不过,我觉得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得最妙:“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他……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黄瓜,简直乃世间最自由最任性的奇葩哩。
或许沾了“奇葩”的习气,乡下娃子啃起黄瓜来也是自由、任性的——你愿意吃一根黄瓜,就吃一根黄瓜;你愿意吃一口黄瓜,就吃一口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口黄瓜也不吃,也没有人问你。忆当年,几个小伙伴渴了饿了,一合计,去偷黄瓜吃,像极了猪八戒偷吃人生果——既有为不道德而后悔,也有过惊恐的心跳,更有把一根黄瓜,嚼得满腮的清香,“嘎巴、嘎巴”脆响记心间。
家有黄瓜,是炎炎夏日里下饭的好菜。碧绿如翡翠的黄瓜,汁水丰满,既当蔬菜又当水果——低调不张扬,有平民气息。摘下来或买回家来的黄瓜,或炒,或炝,或凉拌,或煲汤,家家户户各取所需。大雅之堂,更是不可或缺。
现代人真会“发明”,一个黄瓜,竟被创意无限。冰镇黄瓜汁——榨一小杯淡绿色的黄瓜汁,投几块冰块,滴几滴蜂蜜,抿一口,清凉、甘甜,只感觉暑气顿消,快意无穷。黄瓜蘸酱——几条黄瓜,一刀两断,旁边放一碟上好的酱,待大鱼大肉之后,吃点黄瓜蘸酱可以很有效地阻止脂肪哦。黄瓜片敷脸——黄瓜切片,脸上贴几片、脖子上贴几片,美容佳品呢!
黄瓜的功用不仅在于盘中肴、美容,还在于它的一架清阴。
“姑妄言之姑听之,瓜棚豆架雨如丝。”繁星满天时,黄瓜架下,男女老幼携着板凳乱坐起来,不用揖让,讲没有边际的闲话。天上人间黄泉碧落神仙狐鬼谣谚民俗,如掀动瓜叶的风不经意间吹进耳朵……这又是一缕乡情,一种恬淡的心境了。
我爱五月,我爱黄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啦,草根生活需要家常菜,多吃点,多一点啊,还防衰老、美丽容颜呢!
我这是给“不愁嫁”的黄瓜姑娘打广告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