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辉:“智慧课堂”让学生嗨起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艰辛奋斗,四十年沧桑巨变!

和全国一样,亳州大地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从肉票、布票所代表的商品短缺,到京东、美团电商平台所代表的物质极大丰富;从低矮的茅草房,到不断刷新高度的摩天大楼;从鸿雁传书的情感倾诉,到随时随地移动互联视频沟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我们亲身见证。40年历史变迁如洪流滚滚而过,我们的家庭、婚姻、事业、生活裹挟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深度改变。

40年来,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亲历者,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分享者。今日起,本报推出《难忘“第一次” 说给热线听》专栏,面向广大读者、网友征集线索,邀请您动情讲述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作、生活中最难以忘怀的“第一次”,与读者共同分享您的切身感受,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

田金辉:“智慧课堂”让学生嗨起来

从第一次使用投影仪到如今的多媒体“班班通”教学,作为一名扎根基层教育近20年的人民教师,田金辉用自己的一次次经历,感受了时代发展赋予农村教育的新动力,而在这一次次的革新中,受益最大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

多媒体教学中,田金辉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多媒体教学中,田金辉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肥皂水泡玻璃做教学道具

5月28日下午,谯城区沙土镇田沟小学,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追逐嬉戏,笑声朗朗。一年级教室内,田金辉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和以往拿着课本说教不同,课堂上他手里握的不是课本,而是键盘。

“现在每个班级都是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这种方式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田金辉说,2002年,他通过考试,到沙土镇第二小学任教,那时候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老师上课也是传统的说教。整个学校就有一台投影仪,虽然是个宝贝,但因为没人会用,一直无用武之地。

当年,他有一节校公开课,为了创新上课模式,他大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按照投影仪的使用说明书,他尝试教学,可投影仪投影必须要有透明胶片,但学校没有。

“正常使用投影仪,就是通过在透明胶片上写字,然后投影到黑板上,没有胶片怎么办,我就想到了用玻璃代替,玻璃太滑写不上字,我又用肥皂水洗玻璃,把玻璃表面弄涩,这样就可以写上字了,虽然写起来比较麻烦,但成像效果还行。”田金辉说,他永远忘不了课堂上,听课老师瞪大眼睛吃惊的样子。

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更有趣

田金辉说,第一次尝试投影仪教学虽然费尽心思,但他确实从中体会到便利,一些学习内容可以提前准备好,提高了教学效率。

2008年,田金辉调到现在的田沟小学,学校有一台比投影仪还要高级点的多媒体投影机,虽然同样是通过投影把内容折射到黑板上,但这个设备用电脑控制,所有课件都在电脑里,只要轻点鼠标,文字、画面就可出现在黑板上,更加方便。

三年前,在均衡教育的推动下,小学每个教室都配了一台多媒体“班班通”,它如同一台加强版电脑,屏幕很大,直接挂在黑板上,上课中,老师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在页面上找到讲授的内容,与之前的投影设备不同,“班班通”兼容了声音和图画,让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易理解,打造了数字化教学的新模式。

“一开始配‘班班通’的时候,很多老师不愿意使用,觉得比较麻烦,我就手把手教他们,现在每个老师对‘班班通’有了很大的依赖性。”田金辉如是说。

每次改变孩子都是受益者

采访时,田金辉正在用多媒体“班班通”上课,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为了活跃班级气氛,他打开“班班通”上面的一个手指操视频,孩子们跟着视频、音乐手舞足蹈,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田金辉说,“还记得前几年,学校新扩建了图书室,藏书也多了很多,孩子们第一次到图书室内借书,每个人的眼睛好像都在发光,兴奋得不得了。”现在,农村教育从软件到硬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每一次变化学生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个学生并不是很多的乡村小学内,图书室、舞蹈室、美术室等各种多功能教室一样都不少,放学后,孩子们可以任意在每个教室内丰富课余生活。 (记者 丁静 文/图)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