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诗里的“半亩方塘”据说是建在“馆舍”里的,也就是建在一个大院子里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没有交待地点,我想,地点就是村庄前边的那口大塘吧,说是老家村庄的大塘,估计也没谁抬杠,小时候谁没见过这样的情景呢:庄前一口塘,塘水清澈见底,三五只白鹅有事没事就去那里唱歌……
池塘是村庄的标配,如影相随,有村庄必有池塘,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当家塘”是江淮丘陵地区村庄的标配,皖北平原村庄标配的池塘多半是讲“风水”的。“山主人丁水主财”。平原地带少水,缺少天然的池塘,多数的水塘是造出来的,在村庄的前边挖出一口塘,汇聚四方之水,算是一个“聚宝盆”。据说古代的“天子学宫”,周围挖的是环形的水塘,形如碧玉;“诸侯学宫”挖的是半圆形的水塘,叫“泮池”。现在一所像样的大学也是有池有“泮”的,那讲的是“才气”。一个像样的城市也是不能没有水的,所以新兴的城区都复制了一个又一个的湖,湖其实就是大些的水塘。一个像样的村庄难道就不要“旺财”的水塘吗?
不过,现在乡村已少有人注意这个“旺财”的水塘了。有的庄前池塘干涸多年,没人想起来整修;有的是人为填平垫平,盖上了房子,人有地方住了,水没了住处。北方地表本来就少水,村庄里没了池塘,显得灰头土脑,没了水性与灵气。鸭子没了可供游玩的水塘,成了地地道道的旱鸭子。孩童们没了夏天可供嬉戏的水塘,多半不识水性,以至于见水就下,下去就没了人影。旺财的水被人遗忘了,池塘干着急没办法。人多往城里涌,认为财在那里。一个像样的村庄一定要有水,没了水也就没有才,没了才也难有财,那个地方的人一定要懂这个理,光把自己的院子围起来,不算有文化,就是门前配两个石狮子,也只能算是新的土豪。农村不是处处起高楼的地方,现在农村人学着城里人的样子盖楼,就有点东施效颦了,捂着肚子弯着腰走路不算是“美丽”的乡村,美丽的乡村是古朴的,自然的,昂首挺胸的。
留住村庄的那塘水,留住一塘干净的水。四水归塘,塘水连接沟河,沟河连接更远的江河。现在不少地方有了“河长”,河水清清、塘水清清的日子也许不远了吧。留住那塘水,留住的不仅仅是“风水”,还有风景,但愿“小桥流水人家”处处重现,不能让后人只在古诗词里才能读到看到。看水不一定非要到江南去,到南方去,到远处去,家门口就有水,水应在家门口的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