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是附近最早安装路灯的。”利辛县马店孜镇孙刘村一位村民骄傲地说。近日,记者来到孙刘村,明亮的路灯、整洁的水泥路、成片的瓜果大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孙刘村的扶贫队长,潘伟每天都要在村子里转上几圈,一方面是了解群众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检查。
潘伟走访贫困户刘学贤
我来做群众的学生
“我对农村并不熟悉,刚来时很忐忑。”潘伟说。潘伟是省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科员,属于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分不清韭菜和小麦。潘伟首先要求自己必须摆正位置,想做群众的先生,必须先做群众的学生。当地风俗习惯、村庄历史、家族关系、基层工作方法、群众语言等,都是需要学习的内容。
打好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首先是贫困户的识别要精准。潘伟刚走访贫困户的时候,抓不住要领,有时候一户走访了两三遍,依然没有清晰认识。后来,通过多次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潘伟逐渐总结出一套方法。调研走访贫困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生活方面,包括住房、家居环境、道路交通等;生产方面,包括耕地、农机具等;人口方面,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就业状况、发展潜力等;社会关系方面,包括子女情况、和村组干部关系等。这些信息勾勒出贫困户立体画像,为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以及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机关工作直接接触群众的机会不多,但是在农村工作每天都要和群众打交道。一开始潘伟也有疑虑,心里甚至犯怵。群众讲道理吗?会不会胡搅蛮缠?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相处时间的增多,他慢慢认识到善良朴实依然是群众的底色,虚心向群众学习,很快适应了基层工作,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风格。
想群众之所想
工作中,潘伟倡导对待群众要有“三心”:热心、耐心、公心。他善于思考,总是能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
2014年,孙刘村全村只有300米水泥路,修路是群众最关心的事。三年多来,在潘伟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实施了整村推进、一事一议、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修建水泥路约20公里、修建桥梁16座、新打机井9眼、疏浚沟渠5公里。2017年省委政法委捐助20万元,在村内安装了125盏路灯。从三年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到现在的“组组通路、庄庄亮灯”,孙刘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
“农民最看重公平,路灯问题可不是小事。”潘伟说,要是处理不好,钱花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满意。潘伟了解到附近有些村子因路灯分布位置问题,村民间产生了不少矛盾,而这些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为了妥善安排路灯位置,潘伟带领扶贫工作队多次走访,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充分考虑群众意见,遵从老百姓的出行习惯,使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很好地发挥了路灯的实际作用。
2017年秋,孙刘村西梁庄10余名群众到村部反映要求修路。有村干部说西梁庄的路已经修了不少了,群众还不满意,难道要“把路修到锅台”?潘伟开导他,“‘把路修到锅台’现在条件还不允许,但这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潘伟耐心向群众解释了有关政策和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取得了村民理解。“群众来找我们是信任我们,无论来反映什么问题,提什么要求,都要耐心对待。”潘伟说。
发挥群众的作用
“群众是村里的主人翁,村子发展要靠他们。”潘伟说,不管待上三年还是五载,终有离开的时候。为了帮助孙刘村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潘伟在工作中注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大包大揽,充分尊重群众的自身价值。
孙刘村经济发展落后突出表现在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潘伟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项目,并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发展集体经济。潘伟刚到村时发现,张马、马饭棚等庄有不少蔬菜种植户,有的农户种植了20多年蔬菜,依然是规模小、品种杂,扣除人工成本,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效益。他通过召开种植户座谈会等方式,鼓励他们选好品种,做大规模。同时对懂蔬菜种植技术的村干部提要求,要他们当好带头人。他总说,搞产业不要老惦记着上面补助,必须靠自己努力,要有品质、上规模,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利润。
扶贫工作中,潘伟一直把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贫困户刘学贤现年77岁,家中有三位残疾人,日子过得不容易。作为40多年的老党员,刘学贤虽然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但是仍然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常帮助村子做一些义务劳动。潘伟非常尊重这位老党员,积极帮他争取各类补助,安排他从事公益性岗位,再加上刘学贤自己打零工、养羊,他家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潘伟说,通过自己劳动脱贫,这样的脱贫才是有质量的脱贫,这样的扶贫才符合开发式扶贫的本意。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记者 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