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讯 7月4日晚上,道德中宫西厢房内座无虚席,我市著名书法家潘克军先生谈笑风生,讲述自己平生弄墨的趣事与感悟。
潘克军是亳州人所熟知的书法家,他是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市文联副主席,市书协主席,是书法院副院长。潘克军自幼学书,至今已逾30年,先生虽书法自成一格、蔚然大家,言谈却尽显谦逊,“书法家不敢当,充其量算是有着30多年学书经历的书法爱好者。”潘克军说。
论坛伊始,潘克军先为大家盘点了亳州书法古今名人,从三国时期的曹氏父子,到隋唐时期的丁道护和陈抟,明清时期的薛蕙和张廷选等等,大致描述了亳州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辉煌成就。但是,潘克军也坦言,就当下时期的书法声望来说,亳州与周边的阜阳、宿州等皖北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勉励后辈要勤学苦练,为亳州书法事业奉献新的血液。
随后,潘克军关于书法中选笔、临帖、用纸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书法学习没有固定章法,学书者要依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因材施教。潘先生个人就是一例,他早年学书时偏爱欧阳询,“欧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学了很长时间,依旧不得章法,自己也很苦恼。幸得恩师指点,潘克军转临他帖,不久便颇有进益。
“学书切忌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潘克军说,个人喜好固然重要,但却不能贪多求全。古人讲,入帖容易出帖难,其实入帖也不容易,需要边看边写边理解,即“眼到、手到、心到”。一般的初学者只有两到,甚至是一到,不能捕捉到古人的书写状态,书法学习长久不进。潘克军告诫学书者,要深入一家,逐渐蜕变,不与人同,避免僵化。有不少人担心临帖会失去个性,不能自成一家,潘克军解释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比如同是学习“二王”,每个人都有不同,这也是书法美妙的地方。
学习书法是寂寞的,但是从来不缺少真正的朋友。“道乡说道”论坛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书法季”的第一期延续了论坛一贯雅致轻松的风格,期待下一期的到来。
(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