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教育共成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改革开放前,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父母亲守着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沿袭了数百年的靠天吃饭的日子。而对于我,若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的人生也许将和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地里刨食。

1981年秋季开学,我带着自家的小板凳,光着脚丫子走进了小学的校门。那时村小的办学条件很差,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危棚简屋做校舍,门窗破烂不堪,冬天就用塑料纸蒙住窗户,学生没有学习用品,教师也没有办公场所。条件虽然艰苦,但知识的传递已经开始,命运的曙光已经显现。

依靠着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后来我进了初中,继而又考上了县城里的重点高中。那时的学校有了比较完善的校舍和更规范的课程设置。

城市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远远优越于农村,在这里我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考进了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母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打破了我家几代人都是农民的模式。

1994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书很简单,只是传授知识,课讲得细一点,学生掌握的多一点就可以。可是现在不行了,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近年来,素质教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个学校都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题,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成为老师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10年、20年前完全不同。那时候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使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课业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活动越来越多,研学游、校际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各种各样的特色兴趣班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

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每次上数学课,老师都会拎着一两个小黑板到教室。当讲到例题时,老师就把小黑板挂起来,有时还会用白纸遮掉一部分内容。英语老师则喜欢用小卡片,预先写好一些单词,一张一张抽着让学生念。这些看似简陋的教学工具,其实是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准备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就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老师还依然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整块黑板写满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一层白白的粉笔灰。那时的老师天天与粉笔灰打交道,估计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粉笔和黑板会被现在的多媒体所取代。

教室内,上课的学生们认真地注视着黑板上方的液晶电视屏幕,那里显示着老师的讲课要点。教室办公室里,老师在用电脑备课。以前为了获得足够多的资料,老师到处托人寻找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地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的课件,还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教学工作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

作为曾经的学生和现在教师的我,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我与祖国教育共成长。

(丰晓光)

(责任编辑:bzbsmmy)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