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蝉鸣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品蝉鸣

◎阿土 

已是入伏的节气了,正是盛夏酷暑,到处是免费的蝉声。

时不时会想到20多年前看到的那幅书法作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那条幅悬挂在一位领导办公室外间的壁上,我是等候审稿的时候看到的。当时瞅了好一会儿,所以至今还有印象。字是当地的一位书法家写的,书法水平我看不出来高低,但这其中的“恭维”“称颂”“褒奖”功力还是能看出几分的。

后来才知道,这句诗出自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古人看来,蝉是饮露水的,不食人间烟火,有着高洁、清白、与世无争的品性,被看作是“高洁的人”,这样的人自然能够“高标古风,声名远播”。不过,现在的人则认为“居高”自然会“声名远播”,所以那位书法家给站在一地之巅的人送去了那样的“雅词”。这样的“雅词”算不算“雅贿”不好说,也不能乱说。不过,那领导是欣然接受的,不然不会张挂于壁上以示众人的。今天那些“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的人也是相信“居高声自远”的,所以会不择手段一路向上向上。

想想也是,“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古往今来改变的很多,似乎没有改变这样的定势。人一旦身居要位高位,其声音自然会“重要”“宝贵”“正确”“语重心长”,且能传得很远很远……这也正应了那位书法家“居高声自远”的吉言。看看现实中,一些搞书画的人热衷于争名头傍大款,想的可能也就是有朝一日“居高声自远”。一些犯事的领导未犯事之前热衷于“报上有文字,电视有图像”,可能想的也是“声名远播”。

现在人们弄清楚了,蝉的鸣叫就是为了吸引异性,也是其自然本性,无所谓是无所谓非。只是随着人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赋予其听来的蝉鸣有着不同的意义罢了。所以,就有了骆宾王的“苦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愁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百药的“哀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王籍的“静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王籍看来,噪到极时便是静了,便会静了。

其实,在我看来,小小的蝉使尽了浑身的力气鸣叫,也未必就能“声名远播”。这片林子的蝉鸣,另一片林子未必就能听到;这个庄子的蝉鸣,另一个庄子的人几乎是听不到的;这个小区的蝉鸣也过不了几个街区就消失在嘈杂的市井之声中了。去了吹捧、恭维、臆测、烦恼、苦闷、欢乐、哀伤,蝉鸣就是蝉鸣,没有别的意思。爬在高高枝头的蝉,其鸣其名也未必就能“远播”了。即使“藉”了秋风,也远不了哪儿去。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