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亳州好人事迹点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凡人善举汇成药都大爱

——7月份亳州好人事迹点评

近日,经亳州好人评委会评选,2018年7月份亳州好人名单揭晓,他们分别是:孝老爱亲类好人高玉玺、孙秀荣,助人为乐类好人张志昂、萧相,见义勇为类好人王兴华等五人。

孙秀荣

孙秀荣

高玉玺

高玉玺

萧相

萧相

张志昂

张志昂

王兴华(左)

王兴华(左)

 

孝老爱亲类好人高玉玺:尽心收养两兄妹 不是父母却胜似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涡阳县高公镇,高玉玺夫妇收养两兄妹、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

2013年,临泉县的徐大伟、徐小婷兄妹俩,父母离婚后,父亲在外又组建新家庭,兄妹俩随母亲生活。然而,当年母亲王英(化名)因刑事犯罪判刑18年,兄妹俩无人养育,生活陷入了困境。高玉玺是兄妹俩人的远房亲戚,得知孩子的遭遇后,就决定把两个孩子接到家里来抚养,高玉玺费尽周折,把两个孩子的学籍转到涡阳县高公镇中心校就读。

高玉玺是高公镇一名普通的扶贫工作人员,身有残疾,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经济并不宽裕,只能靠着微薄的工资照顾一大家人。当初领养两个孩子时,家里并不支持,高玉玺多次召开家庭会议,最终决定接纳徐大伟、徐小婷兄妹。为了让兄妹俩健康成长,高玉玺一家人经常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感恩社会、回报社会。高玉玺的儿子和儿媳经常给两个孩子购买学习用品,辅导功课。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委屈,高玉玺省吃俭用,连烟酒都戒了。高玉玺的父亲高广文今年88岁高龄,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老人表示,愿意拿出养老金帮助儿子培养这两个孩子,以尽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如今,徐大伟16岁,徐小婷14岁,都是初中生了,不仅学习优秀,还享受到了扶贫优惠政策。“不是父母胜似父母,他们用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我们永远都会记在心里。”徐大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亳州市委党校黄奎点评:五年前,高玉玺夫妇决定收养兄妹俩, 是用爱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五年来,高玉玺这个大家庭的无私付出与真诚关怀,为兄妹俩搭建了一个最温暖的心灵港湾。

孝老爱亲类好人孙秀荣:柔弱女独自操持 扛起一个破碎家

20多年前,一场车祸夺走了丈夫李庆华的生命。四个孩子的抚养重任落在了孙秀荣一个人身上。那时候,孙秀荣才33岁,多少人劝她趁年轻早点找个人家,可她说什么也不愿意。“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嫁,如果我走了,整个家庭就会塌下来,四个孩子如果没有大人教育的话,就不能学好。”“再说,我无论受多大苦、遭多大的罪,我绝不会让孩子受一点苦。”从此,孙秀荣自强自立,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如今,四个孩子长大成人,都已成家立业。

孙秀荣的公公李洪亮自小就有小儿麻痹症,行动很不方便,并伴有先天的语言障碍。婆婆在世的时候,虽然身体不好,但可以对公公进行照顾,减少一下家庭的负担。但天有不测风云,婆婆于2011年的春天去世了,这样照顾公公的责任就落到了孙秀荣身上。这么多年,孙秀荣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每天都很早起床,做好一家人的的饭,帮助老人穿衣、吃饭。照顾公公虽然很辛苦,但孙秀荣还是默默地承担下来了。

孙秀荣的小叔子李海彬,和他父亲一样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腿脚行动很不方便。后来,李海彬又得了偏瘫,从此便卧床不起,生活起居又不能自理。照顾小叔子的事情便自然而然地又落到了孙秀荣身上。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孙秀荣一直坚持十三年。

“只要他们在世活一天,我就细心地照顾他们一天,我们都有年老的时候,也都有身体有病的时候,如果我不去照顾他们,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不会照顾我们,因为爱心一代相传一代。”孙秀荣经常这样对人说。

亳州市委党校刘华景点评:铁肩担重任,大爱谱华章。孙秀荣,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成家立业,用一副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破碎的家。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偏瘫小叔子和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的公公,在邻里的内心深处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

助人为乐类好人张志昂:上海知青献爱心 蒙城学子受资助

张志昂,中共党员,离休干部,上海市虹口区居民。1975年,受上海市委市政府指派担任蒙城县上海知青慰问团工作组组长,在蒙城工作、生活了两年,至今仍感怀于当地乡亲的深情厚谊。“那时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很苦,但对上海知青很关心。”张志昂回忆说,知青中谁有个头疼脑热,总有乡亲前来问候照料,还想法子弄来一些药方。

2007年,年逾八旬的张志昂老人得知蒙城一中有很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后,主动联系了校方,并与其他9名老同志自发成立了沪蒙爱心助学小组,按照每名学生每年500元的助学额度自愿捐款。2011年,张志昂的老伴吴雪琴去世,在弥留之际和张志昂约定把多年积蓄的10万元捐给蒙城一中的贫困学生,征得子女同意后,张志昂设立了“吴雪琴、张志昂奖学金”。

这是一场上海老人与蒙城学子的牵手助学,一牵就是12年。为了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助学金和奖学金,张志昂积极发动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沪蒙爱心助学小组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小组成员从10人扩大到了如今的118名个人和一些单位。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6年,沪蒙爱心助学小组共捐款619500元,按照每名受助学生每年500元的标准,有超过1200人次的学生受益。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将“沪蒙爱心助学活动”作为一个定点助学帮困项目,共收到捐款20余万元,资助了360名学生。

亳州市委党校刘华景点评:济困助学、薪火相传。12年的爱心接力,既给一个贫困的家庭减少了压力,又使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生受惠,更为他人的生活平添一份感动。您慷慨解囊的虽是点滴温情,见证的却是高尚人性。

助人为乐类好人萧相:捐献造血干细胞 大爱无声写真情

萧相,利辛县红十字会专职干部,从事红十字工作有近十年光景。他不仅经常带队在利辛县开展“三救”(赈济救援、应急救护培训、人道救助)和“三献”(无偿献血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我们做这方面工作,自身要能起到带头作用,不能只要求别人献血。”从2004年开始,他坚持每年无偿献血,“通常一年两次,一次400毫升”,目前已经献血6000多毫升。2014年8月,在一次无偿献血时,萧相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8年5月,萧相接到亳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获知与一位男孩初配配型成功,电话中,他兴奋地说:“等了这么多年,这份幸运终于降临到我的头上,不用动员了,我一定捐。”随后,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体检及高分辨检测,最后的配型结果完全吻合,身体状况达标。7月10日上午,在中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他如愿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当天下午,34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至河北省一家医院,救治了一名15岁白血病男孩。萧相无偿捐献“生命种子”,成为安徽省红十字会系统第1例、利辛县第1例、亳州市第8例、安徽省第13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亳州市委党校黄奎点评:萧相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让“生命的种子”给别人带来重生的希望。“1”“8”“133”,不仅是一串光彩和荣耀的数字,更是一种彰显大爱无声的人间真情。

见义勇为类好人王兴华:禁烧干部不顾身 勇救四位落水人

6月3日,涡阳县龙山镇的西山村,正在秸秆禁烧一线值班的“90后”村干部王兴华却做出了一件与秸秆禁烧不搭边的事情。不过这件事做得让周围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当日上午10点半左右,涡阳县龙山镇相楼村村民相振起驾驶电三轮,载着老伴、5岁大的孙子和1岁多的孙女回家,行至涡阳县龙山镇山前路西山段时,没想到在拐弯时,与前面的一辆车辆发生碰撞,掉进了路边3米多深的水沟里。当时,龙山镇西山村代理主任王兴华正在路边秸秆禁烧棚内值班。看到有人正在水里挣扎,他没有来得及多想,一纵身跳进深水中,迅速将漂在水面的男孩拽到了河岸上,紧接着又返身把孩子的爷爷拉了上来。此时,王兴华发现水中仍有人挣扎,于是又一次潜进水里,把落水的女孩抱出了水面。当他再折回深水里准备继续救人时,突然被水里孩子的奶奶紧紧抱住,死死不放,致使王兴华连喝了几口水。危急时刻,王兴华弟弟王富华闻讯赶到现场,二话没说,跳入水中救人。经过努力,两兄弟成功地将落水的4人救上了岸,并及时送到了医院。

6月4日上午,相振起的儿子儿媳从外地赶回来,对王兴华兄弟的救人义举表达感谢。“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出手相救的。更何况我是一名预备党员,又是一名村干部,更应该挺身而出。他们一家四口没事,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腼腆的王兴华说。

亳州市委党校刘华景点评:无论何时,社会涌现的善行义举从未停歇。王兴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美德魅力,播撒着“90后”村干部的道德光辉。他挽救的不仅仅是四条生命,更是挽救了对“90后”的社会偏见。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