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村脱贫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晚报-中国亳州网讯 “你家有啥需要帮忙的?我们尽力帮你解决。”8月17日上午,谯城区牛集镇大王村的党员帮扶小分队来到贫困户孙绍干家中,开展志愿帮扶活动。

因老伴瘫痪在床,孙绍干家就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没啥需要帮忙的了,你们帮的已经够多了。”孙绍干介绍,去年仅残疾补助就领到了2520多元,还有种植业收入2400元、粮食补贴258元以及其他收入5980元,“以前都没敢想一年能收入这么多钱”。

“虽然咱们谯城区‘摘帽’了,但政府的帮扶政策不‘摘帽’。你们家享受的各项补助一项也不少。”帮扶小分队成员怀家荣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到村里找党员帮扶小分队,他们会全力帮助。

大王村共有1724户,人口64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164户共355人,土地8265亩。多年来,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村里经济发展落后。从精准扶贫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利用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通过争取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和扶贫工作队专项经费,推动选派帮扶干部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制定扶贫脱贫计划,组织实施扶贫项目,迅速让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摇身变成特色产业村,贫困户的腰包也慢慢鼓了,陆续摘掉了“穷帽子”。

“多亏了林业帮扶,看我家困难,主动让我到林园里干活。”贫困户张记合感激地说,在这里只是薅薅草,掰掰杈,锄锄地,浇浇水,打打药,每天有70元的收入。“我从去年就看护莲藕基地,一年多来,薅草,施肥,月收入700多块,还不耽误照顾家。”贫困户孙丙深高兴地说。

大王村支部书记张治国介绍,他们村坚持抓住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积极培养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和结构调整力度,扩大特色种养规模,壮大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扶持带动作用,为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提供保障。(武清海 记者 李锦文)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