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蒙城县坛城镇彭寨村,1978年9月,我开始上学了,学校就在本村,名字叫作彭寨小学。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学”,只有12间土坯房,一到五年级每班2间,老师们共用一个办公室,也是2间。另外,还有一个操场兼篮球场,因为是泥土地,只有在晴天的时候才能够做操或者打篮球,而且只是半篮的。“泥屋子、泥台子、坐着一堆泥孩子。”是那时办学条件的真实写照。教学内容还没完全从“文革”模式中脱离出来,高年级的同学经常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低年级的同学也要割草、拾麦穗等。懵懵懂懂的5年过去了,我考上了坛城中学,离别了小学和村庄。
1988年9月,改革开放分田到户的农村逐渐富裕起来,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到处可见,村里搬迁新建了彭寨小学。砖混结构的教室,门窗敞亮;木质的课桌、板凳,再也不需要学生自带了;村里通了电,早学和晚自习也不需要点煤油灯了;大部分老师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教学内容也统一、规范、丰富起来了,有更多的学生考上了初中,继续他们的学业。此时,我正在县职高读中专,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差距还是明显的。
1994年,蒙城县通过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实现这一目标的背后是全社会的巨大投入,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乐教为业蔚然成风。彭寨小学也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有了图书室、实验室和音体美设施等,适龄儿童都在标准的教学环境里接受教育和学习,村里考上中专、大学的多了起来。“知识改变命运”,成为莘莘学子追求的真谛。1993年10月至1998年9月,我在镇里任党委委员、副镇长,分管教育工作,见证了这一过程和巨变。
2014年,蒙城县通过均衡教育验收,公共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农村孩子也能得到优质良好的教育。2014年9月,彭寨小学又一次搬迁、新建,除了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配置外,它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心怡小学,因为彭寨小学和相邻的陈大小学合并了,两个校名都不能用了,老师就给它取了这个名字,取心旷神怡之意。事实的确如此,当你步入校园,看到优美的环境、完备的设施、良好的师资时;当你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看到孩子天真的笑脸时,一定会有心旷神怡之感!
2018年大年初一,我回到老家过年,走亲串友之后,到了心怡小学,正在值班的马连民校长带我参观了校园、教室和幼儿园,在十九大精神宣传栏里,我们看到这么一段话:“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马连民校长说:“这是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庄严承诺,只要我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十年,彭寨小学由小到大,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心怡小学将得到更强更好、高质量发展! (彭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