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23年乡村情,甘作春泥护花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谯城区淝河镇李腰小学教师韩静是个不喜欢多说,喜欢多做的老实人。送教上门、义务辅导、带病坚守,扎根乡村23年,他将自己的一颗心,全都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

 

 

 

送教路上受伤,坐在椅子上上课

李腰小学坐落在谯城区淝河镇偏远的乡村,与太和县交界。村里孩子最典型的标签就是“留守”。

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纪大,留守孩子缺乏关爱和家教的现状,也让韩静始终无法释怀。

“他们要么被老人溺爱,要么自由放任无人管教,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回家不做作业。”韩静说,学校对孩子的管教由老师操心,可回到家中该怎么办。于是,韩静制定了上门送教的计划,不光家庭贫困和残疾孩子可以享受这个特权,所有留守孩子照样可以。每到周末,韩静走村串户上门为孩子辅导的身影便出现在乡间小道上。

三年级学生张紫豪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是残疾人。贫寒的家境,让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忧虑,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韩静就把这名孩子当成重点送教对象和扶贫对象,隔三差五就会到孩子家里走一趟。除此之外,韩静还动员老师和孩子们,为他捐款捐物,让他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

韩静清楚地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清晨,韩静在去张紫豪家送教的路上,突遇一辆速度极快的车辆。为避行,慌忙间撞在了一棵大树上,导致右脚踝严重受伤,无法行走。医生建议他在家多休息,但他摆摆手,第二天就回到了讲台,坐在椅子上继续为学生上课。

一到传统节日,就会收到农家小食

哪个学生家庭有困难,他总会热心帮助,经常自掏腰包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哪个学生在纪律上有不良表现,他总会耐心教育,列举大量身边事例加以引导。韩静倾注在学生身上的爱,学生和家长都深记于心,无以表达。唯有盼到传统节日那天,送点自制的农家小食让他尝尝。

 “‘二月二’,有送几块炸得金黄的腊肉的;端午节,有送粽子和糖糕的;中秋节,有拿几块自己舍不得吃的小月饼的。送东西的人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家长。”韩静说,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他放假不回家,自己一个人在宿舍做饭吃,于是就纷纷送到宿舍,食物多的堆成了小山丘,宿舍里喷香喷香的。

今年的教师选调进城政策出来后,不知怎地,竟传出了韩静要进城的消息。很多家长一见面就会打听此事,有的说:舍不得你走,你走了,学生咋办,还能遇到你这么好的老师吗?有的则直接问:何时动身,一定要为你送行!

韩静诧异了半天,最后告诉家长:“城里条件是好,但这儿的土壤更热!我不会走的!”

记者 郭玉岩

(责任编辑:fl)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