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合民意】泥泞小巷变身畅通大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在涡阳县牌坊镇牌坊社区,泥泞小巷曾是出门的烦恼,家家必备的雨鞋是无奈的“标配”。如今,一条条崭新的水泥巷道,宣告了泥泞时代的终结。这些巷道不仅畅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米”,更成了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巧解难题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牌坊社区已建成巷道13公里,惠及辖区内9个自然村、191户家庭。

巷道修建过程中居民积极参与全程监督。

新修的巷道方便了居民出行。

筹资遇冷,邻里“心墙”如何破冰?

“‘村村通’只通到村口,巷子里一到下雨天都是泥,留守的多是老人,雨天出行实在让人担心。”牌坊社区党委书记燕化强告诉记者,去年年底,该社区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巷道建设列为2025年度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

然而,项目的启动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国家巷道建设标准,巷道宽3米,平均每一平方米需花费100元,政府承担了一半资金,剩余部分需要筹资。但牌坊社区近70%的家庭常年在外,人户分离让筹资修路陷入僵局。留守老人期盼解决“出行难”,却无力独自承担费用;外出居民觉得“与己无关”,出资意愿寥寥。一条路,让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骤然紧张。

“谁不出钱,以后就别想从我家门口过!”项目伊始,类似的激烈言辞让燕化强倍感压力。

困局之下,社区干部们拿起规划图,开始了“跑断腿、磨破嘴”的入户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没有“一刀切”,而是创新推出“受益系数”分摊法,综合考虑巷道临街长度,让出资方案更精细、更公平。更重要的是,他们运用“上善若水”工作法,从祭祖传统、乡土情感切入,耐心分析修路带来的长远便利,一步步调解矛盾、化解阻力。

“社区干部说得对,虽然我们现在不在老家住,但将来红白喜事、祭祖总还是要回去的。现在给人便利,将来人家也会给我们行方便。”已搬到镇上的村民燕洪廷,在干部上门推心置腹地沟通后,终于理解了修路的重要性。

一次次将心比心的交流,如春风化雨,逐渐融化了横亘在邻里之间的“心墙”,为项目推进打开了突破口。

“群众只是没想明白路修好了对他们有什么用,我们多跑跑腿,多费费嘴,一次不行就两次,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矛盾就能化解了。”社区干部梁秀荣说。

正是这样推心置腹的交流,逐渐化解了群众的顾虑,打开了项目推进的突破口,解决了筹资问题。

聚力共建,巷道连通“最后一米”

筹资问题解决后,如何保障外出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成为新课题。

针对大量居民常年在外的现实情况,牌坊社区制定了“时间围绕乡亲转”的弹性议事机制:日常小事通过微信群议事,重大决策则放在春节、国庆等返乡高峰,召开“居民议事会”,让游子亲眼见证变化,亲自参与决策。

“所有出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对资金使用、项目进展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燕化强表示,他们不仅是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与监督者。

这一做法既尊重了外出群众的权益,也凝聚了更多共建力量。在巷道维护阶段,居民们积极参与,轮流为新建路面浇水加固,共同守护家门口的“幸福路”。

“路修到家门口,下雨天出去方便了,环境更好了,连城里买房的人都回来翻新老屋,孩子们也愿意常回来了。”正在门前打理小菜园的村民燕良鹏说。

巷道建设的顺利推进,正是牌坊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社区党组织通过牵头治理臭水沟、盘活闲置宅基地、兴建休闲广场等一系列实事,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关心的每个角落。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决心与能力。

“只有让群众亲眼看到变化,了解全过程,他们才会相信我们、配合我们。”梁秀荣指着已建成的巷道说。

13公里的巷道,如有力的毛细血管,激活了整个社区的生机。它连接的不仅是千家万户,更连通了干群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一条凝聚人心、直抵民心的温暖纽带。一幅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在这里徐徐铺展。(记者 张珍 通讯员 随亦舒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