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你凭什么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人

◎水竹/文

每个人的生活喜好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同,你可以不认可,不理解,甚至是讨厌,但请一定要去尊重,因为你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任何人。

一、某天深夜,手机铃声响起,寂静的夜里,特别刺耳,起身去拿手机时非常懊悔为什么不关机。

深夜打扰任何人都是一件超级不礼貌的事情。

是儿时的玩伴S打来的,多年不联系,很诧异,电话接通后,S并没有讲话,听筒里一片沉默,夹杂着偶尔的抽泣声。

她说,对不起,我知道这很不礼貌,但我不找个人讲出来,就要疯掉了。

我说,没关系,既然被吵醒了,我们聊五毛钱的呗!

突然听到那边S突然扑哧笑了一声出来。

S比我小四五岁,刚新婚不久,老公是农村出来的,很节俭,S从小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习惯了,两个人消费观极度不合。

S买衣服,她老公指责她,明明已经一柜子衣服,还要去买,太浪费了。

大部分男人永远无法理解,女人的衣柜里永远都会少一件衣服。

S去超市买所有的生活用品,他都要一一把关才行,连一包两块钱的湿纸巾,她老公都说她浪费,说家里明明有毛巾……

S说,日子实在没法过了,自己挣的钱都不能随意花,不说其他,连饭都吃不好,公公婆婆,加上他们,四个人,他们三个一致要求,每顿炒一个菜就够了,最多俩……

我一边听一边气得想骂人,我说你是被骗婚吗?结婚之前对对方一点不了解吗?她说,只当他比较节俭,并没想太多。

不由地想起,我刚结婚那会儿,老公也是个比较节俭的人,但却非常孝顺,我们和婆婆一起去上街,婆婆往哪儿多看一眼,他都会一遍遍地问,要不要买?我要是多看一眼,他就会说,你不需要。

我当时气得要爆炸,当着婆婆的面我强忍着没有发作。回到家,我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和他说,你今天的做法非常讨厌,你给你妈买金山银山我都不会管,但你也不要干涉我的购物自由,OK!

一个女人结婚以后,生活质量还不如以前,那为什么还要结婚。

就像S,在家里明明是千金小姐,嫁人后连饭都吃不好,她这是倒了什么霉啊!

关于夫妻俩消费观不一致,我想说的是,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你可以提建议,但至于我要听不听,那就不是你该管的事了。

我自己挣的钱,你管我怎么花呀!

那要是你花别人挣的,那就没有办法了,人家说你就得听着啊,所以,没事还要多挣钱啊!

二、夫妻之间三观不一致真是件很讨厌的事情。

消费观只是一个方面,在很多事情处理的方法上,也大有不同,这也是矛盾集中营。

不久前,我们和朋友A一家外出旅行。

某天饭后,我们四人走出酒店,沿着路边走边商量着去哪儿玩,然后一致同意去划船。

A说,我来联系吧,之前朋友来过一次,有船家的联系方式。我们说,那太好了。

大概过了不到五分钟,A老公说,联系的怎么样了?

A说,发了微信,估计那边在忙,还没回复,再等一会儿看看。

A老公一听就炸了,这么简单的事情,一个电话过去就搞定了,为什么要磨磨叽叽的发微信,这不是浪费时间嘛!

我过去打圆场说,走走逛逛也很不错,出来就是玩的,在哪儿玩不都一样。

A可能面子上挂不住,戗了回去,我就喜欢发微信,不喜欢打电话……你管我。

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是呀,你喜欢打电话,她喜欢发微信,你为什么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呢,不管她做的是否合理,你可以提建议说,微信没回,要不要打个电话试试,但也不可以强迫对方去用你认为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一般来说,男人的思维偏于理性,女人的思维偏于感性。

在看待处理同一件事情上,答案不同也完全不奇怪,所以就出现很多沟通障碍,这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每个人想法确实不一样。

正确的应该怎么做的呢,也不是说正确,只是说避免矛盾的发生,谁做事情有谁的处理方式,你可以建议,但是要好好说话,不要指责,不要带情绪,如果你觉得对方的方式不行,那么你行你来!不能要求别人做事,也要按照你的方法方式来,这也太不讲道理了!

比如炒菜,有的人习惯先放葱,有的人喜欢出锅再放。那就谁做菜的时候按照谁的方式来好了。

但不能对方在做菜的时候,你非要他按照你的方式来。或者是,对方做好饭菜了,你吃的时候在挑剔,这个菜不应该红烧,应该蒸,那个菜不应该炒得这么老。这就非常讨厌,这么说,一是不尊重对方的劳动成果,二是,你一个吃现成的人凭什么对做饭的人挑三拣四,合口你就多吃两口,觉得不好,那你可以不吃啊!

三、不只是夫妻之间,有时候婆媳相处也会出现,很多类似的问题,就是太爱拿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和要求对方了。

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种,跟婆婆喂养孩子的理念和方法都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老年人有她们自己的那一套,可能在我们看来很不科学。

同样,老年人又觉得我们年轻人小题大做,太事儿了。

我前段时间就碰到一件特别头疼的事儿,就是给娃报早教。

早教的重要性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婆婆说,那就是吃饱了撑的,那么小点的孩子懂什么,能学啥,大热天,除了折腾孩子,瞎扔钱。

我深深地明白我说什么都没有用,都行不通。

好吧,讲不过,躲!于是,背着婆婆偷偷给娃报了早教,以带娃出去玩的名义,带孩子去上课,钱不让她出,娃也不用让她带着去上课。

直到现在,都相安无事。

在其他事情上,我的原则也是,她带的时候就用她的方式,我带的时候用我的方法。

尽管早教老师说,不管喂养还是教育孩子,不管妈妈带还是奶奶带,最好大致统一下,不然孩子会焦虑不适应。

但我相信,孩子比我们想的要强大,适应能力要强,毕竟以后踏入社会需要适应的更多。

不然,能怎么办呢?

不同年代的人,生活经历、习惯、根深蒂固的观念,谁都说不服不了谁,彼此看对方不顺眼,每每试着说服,到最后都是不欢而散。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奶奶还是妈妈,都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式方法,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既然无法统一,那就求同存异。

不仅婆媳之间喂养教育孩子方式方法不同,就连同年龄段的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也分歧颇多。

有虎妈猫爸,也有慈母严父,抛去那些客观的原因,主观上也不会完全一致。

有的人觉得对孩子要求,差不多就行了,有的人就很追求完美,所以,追求完美的人要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要求另一半,另一半很累,也很烦,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也很烦。

因为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脑回路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你完全无法理解两个人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同。

所以,对方的一些喜好啊、观点啊、处理问题的生活方式方法什么的,我们可以不喜欢,也可以不赞同,但是要尊重,更不要去指责,或者企图去改变另外一个人,我们可以温和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至于对方听不听,结果如何,就不要去强求了!

夫妻也好,婆媳也罢,甚至朋友之间,唯有求同存异,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对方,这样大家相处起来才能都轻松。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