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三吟
◎闫孔喜
夏季风苦吟诗,把一行行唐韵宋阕律绝于蓊郁苍翠之后,于是唱着《清平乐》向仲秋走来——八月捕捉了来自远方的平仄。仲秋脱去了一袭汪洋恣肆梦幻衫,平添了沉稳秋绒装。太阳已退烧,秋风敞开了清爽歌喉,旋律嘹亮着大地,于是黄了稻谷,甜了甘蔗,美了秋橘。八月的天空有几许深蓝,三五朵乳云擦拭着青花瓷。池边的树叶墨绿沃若,泛黄的几枚躁动起来,一跃而下,空中留下滚翻弧线,都似郭晶晶的侧影,抑或吴敏霞的玉照。西淝河弯过小村庄,河水流走了夏日的狂躁,粗犷的咆哮声已化作淙淙浅吟。这条至今未被污染的河流,通体透明,发出莹莹的光泽。岸边的杨柳垂戏着碧绿的一潭,水面便漾起一圈圈缬皱。西天把晚照揉碎在浮藻间,似沉淀着彩虹色的梦。机器的轰鸣声遍地流淌,农民把沉沉的秋收连同夏天的汗渍拉进了粮仓,爽朗的笑声播种着希望的田野。二月撒下的希望,仲秋便收割了滚圆的金黄。于是八月村酒熟,十里醇飘香。高粱吃醉了,田野里仰着红红的脸膛;冬瓜喝晕了,躺在地上直打圆滚……
仲秋的月亮俊模样,秋高气爽时节最飙人眼球,古今多少雅士,面对此景,发幽情之思,探万古隐秘。下弦月弓如钩,镀了银,涂了镍,被吊起的是一方天幕,那幕后不知藏了几何尘封的往事及多元的憧憬。上弦月弯似船,小船在银河里抛下罾网,打捞上来一摊活蹦乱跳的星星,荡开去满天湛蓝色涟漪——那是积攒了千年的情人秋波。最喜三五团圆月,它借来太阳的翅膀做帷屏,采撷满天的碧蓝做褥被,织就了一床温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面对弥望的月色,人们总把对亲人的遥祝寄予明月,以表达深沉的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将愁心拆两半,一半寄予王昌龄,一半留作花间月下独酌。苏轼把对胞弟的绵思酿成月圆之夜的苦酒。仲昆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子由大醉后,望明月,愁绪万千,都化作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仲秋八月是圆的,它圆了月亮,圆了家人心愿,圆了甜美的月饼。月饼指挥着八月的进行曲。月饼有着圆圆的形、焦黄的皮、香甜酥的口感,可这些已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我们需要的是节日的品牌和民族的品质;它实际上已越位为一个节日的符号、一个伟大民族精神的代言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浪漫的神话,演义的民间故事,都沉淀在一块圆圆的月饼上。来自我国周朝的一个特写镜头说,仲秋月圆之夜,皎光涤空,一群广袖低领的奴隶族贵族在周天子的率领下,虔诚地举行拜月仪式。仪式组成五件套:拜月手册、祭文、红烛、祭香、祭祀月饼。月饼很大,需由两个奴隶抬上祭坛。祀毕,周天子把月神享用过的月饼分赐给王公大臣,当夜吃毕,这叫“祭于公,不宿食”。这场面向后人传递了两个信息:一、中秋节要拜月神,用月饼祭祀,以致后来演绎成中秋节必吃月饼的习俗;二、此时周天子与王公大臣能团聚在一起,后人取吃月饼与家人的团圆之意。《淮南子》一书中,有嫦娥因不得已而吞下不死之药后奔月,后羿十分想念妻子,于是在后花园设案摆月饼祭嫦娥的神话。凄美的故事、香喷喷的月饼,传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月饼的意蕴不仅在于此,而且它还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载体。元朝蒙古族贵族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让中华民族忍无可忍,起义军谋士刘伯温中秋节赠月饼,发出了杀鞑子的号召,于是月饼成了推翻元朝暴政的一面旗帜。我们中秋节吃的是月饼,守望的却是团圆,咀嚼的更是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