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
一叶知秋。地上的落叶多了,是秋天的通知到了。
说过春,说过夏,说过冬,没说过秋。秋,不好说,很难说,一千个人眼里的秋,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景象,要想说出个大家都能点赞的秋,着实不容易,也极有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试着说说吧,趁秋还在场,没走远。
“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秋天来了,不仅是“塞下风景”有别于其他地方,大江南北都会有不同的景色,且会异彩纷呈。只是功劳不能都算到秋的头上,秋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是各地纬度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罢了。所以,即使你那里“多收了三五斗”,也不必沾沾自喜,自以为天下都丰收了。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也会有“插花灾”,也有歉收的地方。年景好,可能你那里偏了一场风,多下了几场雨,得到了别处得不到的光热雨露。
秋是古人给四季配的名字,秋在四时序中是讨巧的,排名靠后得实惠却很靠前。“春华秋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秋总是在得“实惠”、有“收获”,有“看头”,比起春的忙碌,夏的辛劳,秋好像是有点“得来全不费功夫”,给人一种不劳而获的感觉。一年的工作总结,秋最有写头,成果能列一大串,至于过程嘛,哈哈,呵呵……
秋,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古人给四时配的方位有固定模式,春主东方,夏主南方,秋主西方,冬主北方。在五行分配中,秋分配的是金,金是克木的。故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秋有“兵象”,“常以肅杀而为心”。也许是这个原因吧,秋天常举兵事,如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秋天,唐末的黄巾军起义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沙场秋点兵”,也许秋天正适合兵事。就连古时官府杀人也是“秋后问斩”,可见秋之杀气有多重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时令不可违,时世又怎可违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大概从“草木一秋”“草木摇落”中得到了感悟,由此及彼,触物伤怀,于是就有了“袅袅秋风起,萧萧败叶声”“秋风秃林叶,却与鬓生华”“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这样的诗句。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就连秋风秋雨也染上了愁绪:“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也许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吧,得势得利得意者总是小众。
不过,也有“乐天派”,感到秋天非同一般的美好。古有刘禹锡:“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今有《秋色赋》——“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子,红得是多么好看”,“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还说“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据说刘禹锡写那诗句的时候正是被贬官之后,不知是刘的“豁达大度”,还是言不由衷呢?
秋,是一个时令;秋,又不止是一个时令。秋,千古以来未变,变的是时代,是人,连同眼前的景物与内在的心境。人生际遇不同,便会有不同的秋色秋声与秋风秋雨,无论你在意与否,秋都是一个存在,秋就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