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超凡

有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打电话来,请教国学开班入学仪式的问题,问我“朱砂点额”有什么讲究?

说实话,我也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红孩子”,别说我,就是我83岁的老母亲也没有入过私塾、没见过“入塾”拜师的仪式。我们这一代人,童年入学不久,就遭遇“破四旧、立四新” “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早就把“封资修”那一套砸得稀巴烂了,听都没听说过“拜师”这样的理论。

好在,中国的旧书没有被秦始皇先生烧光,虽然保留的只是吉光片羽,但从其他书中,零零碎碎的,还是能还原出一套旧时代入塾拜师的画图来。其实,中国的“拜师”仪式并不仅仅限于“儒家”一派,江湖百家、各个行业,都有拜师一说,只不过是儒家总结出系统的“五伦”来,为统治阶级重用,并用于治理社会罢了。

“天地君师亲”,这是每一个“入塾”受教育的学童先上的第一课。

天,赐予我们阳光和空气,替我们覆盖、防护;地,赐予我们食物和水,承载我们的一切;君——领导者,帮助我们建立秩序,社会得以按序运行;亲,生我、鞠我、育我、教我,使我们获得生命,体会生命的精彩;师,是自然是老师之意,师法自然、天道,那是宏观之说。微观上的说法是,一技一艺、一字一言,均需老师、包括父母(第一老师)的教导。所以,这五位,排在人生的第一序列里,是为“五伦”,再佐以三纲,帮助封建社会运行两千多年。

师,既然排在第一序列里,而且与天地同列,足见其地位的重要,所以非“拜”不可,不“拜”,不足以获得神圣的感觉。

人这东西,一从动物界独立出来,最重要的进化就是需要“仪式感”,上古时代的巫师,使用祭坛与天地沟通,就要的是那种庄严的仪式;皇帝上朝,群臣山呼万岁,拜舞墀下,亦是同样的仪式感。以后之各教教主、梁山泊好汉喝血酒、斩鸡头、排座次,也是步随其后的。所以,各行各业,对于入行拜师之“拜”,都是看重的。磕头拜师,等于是师徒之间的“以心印心”,铁券丹书,确立了师徒关系,所谓“师徒如父子”,不仅关联一生,而且是荣辱与共,互相负责的。

那么多年来,我们打碎了“五伦”,反右和“文革”甚至《刑法》中,鼓励互相揭发——揭发父母的反动行为,揭发老师的隐私劣迹,更有学生揭发老师的“反动言论”,从而引起老师的绝望,造成了许多的人间惨剧。

随着国学回归,国家正在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刑法修正案中,就删除了“包庇罪”,与国际接轨,引进了“亲亲相隐原则”——诚如孔老夫子所言:“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动物尚知“护犊”,人,为何不能?随“国学”一同回归的,还有“拜师仪式”。从旧书上得知,儒家学塾开蒙,必置香案,挂孔子像,焚香敬意,拜天拜地,感谢覆载之恩,再拜先师孔子开创平民教育之恩,最后拜老师启蒙之恩——不入学,则如昏夜前行,是老师为你点灯破除蒙蔽,是为“发蒙”,三拜九叩,三次作揖,九次叩头,礼成。

至于现代一些学校为新学生用红色在额头上画个红点,这个“点”典出何处,尚待讨论。蠡测之,或是受其他文化影响:一是印度有红色点额以增美丽的习俗;二是我国古代有点“守宫砂”表明纯洁的习俗;三是朱红——多为朱砂调制的红色,有辟邪的功效。

小孩子开学第一天,额头上点一个朱砂红点,有人说是“击鼓明志(痣),开笔破蒙”,其实是犯了糊涂。入学,在古代称为启蒙,只是读书而已,至于“开笔”,那是以后的事情,并不像今天以今拟古之人想象的那样,入学就开“笔”了。不过,小孩子开学第一天,在小额头上点上一个朱砂红点,既避邪秽,增加了美好,给小孩子留下一个永久的印记,虽然与教育无关,也不坏。

姑妄任其为之吧。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