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丹城镇相老家村有一座古碑,涡阳当地有关专家及老子研究爱好者曾专门赴实地考察,并撰文记之,本报现将原文分两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老家两千年前的浮雕石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古碑
涡阳汉代“孔子问礼于老子”古碑释读
几年前,涡阳县文化局前副局长胡智和涡阳一中退休教师杨光及网友曹子强、李子明、尹辉,陪同上海市宗教学会王振川一行到涡阳县丹城镇相老家村考察一座古碑。此碑年代久远,显得苍老斑驳。经仔细辨认,一致认为,这是一座“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古碑。
(一)古碑释读
古碑高约1.5米,宽0.5米,厚0.2米,地下部分不明。正面(左图)图像为三层。上部图像为三人站立;中部图像为两位主人,左为侧面,跪坐,双手向前高举,作拜见状,右为正面,坐相;下部为一盛器,显示了拜见的礼物:雁一双,鲤鱼一双,干肉一束等等。碑的背面上部为龙的图像,下部是一只虎的图像。碑右上角残缺。据涡阳县丹城镇相老家村相学纯等人介绍,此碑在他们建相氏祠堂时从地下发掘出土。
碑的背面为龙,孔子曾经赞叹老子为“犹龙”自不必说了。
碑的正面,上面三人,自是他们的学生。此场景,正符合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释读依据
1.《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今涡阳属古沛地。
2.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此地理特征与今涡阳一致。
3.《水经注》:“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廓以应之。”
4.《后汉书?郡国志》中的陈国有九城:“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伏滔《北征记》曰:‘有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同时有武平。(《左传》成十六年,诸侯侵陈鸣鹿。杜预曰:‘县西南有鹿邑。’)”这很明白地说明了,苦与武平分别是两个县级行政单位。苦是老子故里,“相县虚荒,今属苦”。苦与相是同一地域。
5.唐代诗人温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庙》诗一首,诗中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首诗也将“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汉代与唐朝,前一位说,“涡水处其阳。”后一位说“庙前”,没两样。
(三)我的思考
1.“孔子问礼于老子”古碑在“相老家”被发现,不仅证明了古相县的地域,也证明了此地是“孔子问礼于老子”故事的原发地。此碑古朴,可以与其他相同题材的古碑做比较。
2.老子是相人,春秋末年,今“相老家”及其周边百里之地是古相地(相县),也是后来的苦县之地域,当是老子故里,符合古史记载。
3.鹿邑是唐代李姓皇朝在全国各地兴建的许多纪念老子的文化遗址之一,有许多东西至今还在,值得开发利用。但那里不是老子的诞生地。老子的诞生地是安徽涡阳,符合古代早期的史料记载。
4.此碑急需原地保护,因为这是“案发现场”,绝对不能移走。
5.鉴于本人的文史水平,此文抛砖引玉,期望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孔子拜师
公元前501年,鲁国的孔丘被任命为大司寇,也就是鲁国的司法部长。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有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如今已经是司法部长了,他还是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这位好学的大圣人,心血来潮,决定在百忙之中要去拜访一下自己的老师。这年初秋,他带上了自己的爱徒子贡一行,备上驷马,从鲁国出发,直奔南方。他知道他的老师老子家在沛地相县。此时的孔子已经五十一岁,算算老师也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了。他心里还有一丝的高兴,我总算也是鲁国的高官了。
从鲁国到淮北的路,还比较好走,有山不高,有水不深,气候宜人,秋色如画。
“老师,您这次到相县是拜老子为老师吗?您不是已经与他老人家见过几次面了吗?”年轻的子贡,刚二十岁,好学好问,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
孔子与老子相见,确实不是第一次了,他们相见了几次了。孔子的思绪回到了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孔子十七岁的时候,老子曾经到过鲁国的巷党考察鲁国的文化,好学的孔子赶来向老子学习。那次老子参加鲁国一位要人葬礼,正好遇到了日食,老子教导孔子,要停柩观察天象的变化;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孔子到周的国都洛阳游学,他拜见了老子,老子时任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带孔子参观了洛阳的铜铸人像,老子给了孔子一番教导。在孔子离开周都的时候,老子亲自为他送行。这一霎眼又是十七年过去了。孔子不禁思绪万千。
“赐,吾语汝!”马车奔跑着,颠簸着,坐在孔子对面的子贡倾听着。
“在我一生中,老聃给我的教导,是我终生难忘的。我的心目中,他是我最重要的一位老师。我的成功,与他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但我每次见他,都没能拜他为老师,是我的遗憾。这次我们专程去拜师,是我的一大心愿。同时我也要请教他老人家,怎样才能当好司法部长。”
相县到了,孔子一行的马车停在路边。老子的弟子们迎接他们,有文子与范蠡。文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经济学家。文子也与孔子一样,有五十一岁了。范蠡才二十六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孔子下了马,老子也迎了出来。他们几位都进了老子在相县的住处。
孔子就按周礼的规矩给老子行拜师礼。
子贡等把一个大贡篮从车上取下来,篮里有一对大白鹅,还有一串腊肉,一双大鲤鱼,那是子贡专门到黄河岸边去采办的活鲤鱼。子贡听孔子说过,兄长孔鲤出生的时候,鲁国国君就送了老师一双鲤鱼,也就是“礼有余”的意思。
礼品就位,三位弟子站在北面,从右到左:文子、范蠡、子贡。中间主位,右面老子坐在上位,孔子在左面双膝下跪,手捧玉璧,高高举起作拜师礼。
这历史的瞬间,被永远地定格在一块石碑上,这石碑,2009年5月2日上午,被一群老子研究爱好者发现,它就在当年孔子见老子故事的原发地,古相县的大地上耸立着!
古碑的斑驳,显示出岁月的沧桑,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此碑的侧面也有图像浮雕,可清晰辨认的有“太阳乌”。圆形的浮雕中有一只鸟,我释读它为“太阳乌”。我的依据有以下几条:
《山海经·大荒乐经》:“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郭璞注;“日中有三足乌。”《文选·左思〈吴都赋〉》“笼乌兔于日月”吕向注:“乌,日中乌。”左思《蜀都赋》“阳乌回翼乎高标。”刘渊林注引《春秋元命包》曰“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这种日载鸟的太阳乌也见于中国良渚玉器。据此,有人不无骄傲地宣称:我国最早发现太阳中有黑子,比西方科学家早了几千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