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0月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省委书记李锦斌对我市科学治霾举措和成效作出批示:“防治有力,成效明显。要持续推进,综合施策,强化举措,稳固成果,力夺蓝天保卫战的胜利。”

本报讯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10月1日—28日,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期下降30.4%,全省降幅第一,在皖北六市中位列第二。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简报》(第3期)上刊发《亳州市科学治霾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一文,对我市相关举措作了详细介绍。11月2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在该期简报上,对我市科学治霾举措和成效作出批示:“防治有力,成效明显。要持续推进,综合施策,强化举措,稳固成果,力夺蓝天保卫战的胜利。”

提高政治站位 健全体制机制

今年以来,我市召开各类会议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170多次。健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10+1”工作组、市县乡村分级负责、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目前,已印发燃煤污染专项整治等6个实施方案,正在研究待实施的有10个方案。充实《中心城区网格化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清单》,实施清单管理、挂图作战,一事一号、终身不变,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明确,分别交办、挂牌督办、对账销号。

我市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域启动,扎实推进燃煤污染、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涉车涉油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建筑工地等系列专项治理,有的放矢、综合施策、科学治霾,入秋以来,PM2.5改善明显。10月1日—28日,PM2.5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期下降30.4%,全省降幅第一,在皖北六市中位列第二。

另据了解,我市 PM2.5已从今年1月份的109.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1月3日的5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 ;优良天数比率63.7%,同比上升5.3%。

强化科技支撑 创新监督方式

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引入智力支持,邀请生态环境部环科院、PM2.5防治小组等专家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研究,建立会商机制,找准“敌人”、科学施策。开展污染源排查,以奥维互动地图为底图,逐个企业、商户开展摸排,形成人类活动底图清单、污染源清单、减排清单,共排查2.5万余户,摸排污染源8000余个。

加大装备投入,市财政投入近3200万元,购置空气自动监测、移动式机动车遥感监测采购车等一批现代化装备。创新监督方式,落实“三个深入前沿”、“三随机一抽查”的要求,开发完善市环保督查信息平台手机APP,对重点问题、重点企业和易反复隐患处安装监控摄像头,在数字城管指挥中心设立7个环保坐席,加强非现场监管。

加强科学应急管控,10月份以来,受输入性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影响,我市虽未达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级别,但及时开展中度污染应急会商,启动应急管控措施。截至目前,启动了3次不利气象条件下临时性管控措施,通过加大保洁力度、重型车辆绕行、运输车辆错峰运输、工业企业落实应急减排等措施,积极应对不利气象,实现污染削峰。

坚持问题导向 推进重点管控

我市将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制定《亳州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考核办法》,实施中心城区网格化环境精准整治。落实“五控”措施,坚持边干边试点,部署推进道路保洁、裸露土地绿化、极端天气应急等工作。

制定药业企业烘药炒药污染问题技改方案,完成165家药业企业布袋除尘装置安装。推进中药材加工整治,谋划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基地。优化空间布局调整,积极引导钢材、废品、农机市场商户归行入市,尽快实现专业市场的集中化、规范化、规模化。

制定验收标准,抓好餐饮饭店整改,督促餐饮油烟分离器及时清洗,门店实行“掩门营业”。提升文明创建,通过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小区,实现网格管理精细化、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全域保洁,城区道路保洁实现全覆盖,保洁车辆全部安装GPS,全面启动农村道路清扫保洁。开展联合执法,在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共收缴散煤918吨,拆除各类燃煤炉7846个。市中心城区内已实施全年禁止燃放和销售烟花爆竹。

(记者 汝平)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