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一锅羊肉汤,慢煮北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李丹崖 

旧历年十月,皖北天地间已经相当冷了。昨夜,北风从窗台上溜进来,给人一种寒冷压境的恐惧,我裹了裹被子,不知怎的,竟然饿了,突发奇想:这时候若有一碗羊肉汤该多好。

想起少年时的羊肉汤。

古人云:“大羊为美。”在乡村,羊也是美的,它的美,不仅在于价值(一只羊至少可以卖上千余元),更在于羊肉的美味(这样说似乎又有一些残忍)。所以,我们还是抛弃宰一只羊的过程不说,单说烹饪羊肉的那份焦灼和期待。

羊肉用水洗净了,按照部位分成块状,羊排腌制后用来烧烤,羊腿可以和胡萝卜一起烧,羊肚腩最宜用来煮汤。

羊腩切成小块儿,与生姜、大葱、干辣椒一起翻炒几下,加入水,就开始煮汤了。

我一直觉得,一切美食都是由头。都是为了辅佐某种快乐而存在的,刨除美味以外的快乐,羊肉汤在锅内煮着,锅灶里火舌嘶嘶作响,锅灶内咕嘟有声,羊肉汤的香气四溢,一家人说着今年以来的庄家收成,展望着来年即将过门的儿媳妇、临盆的孙子孙女、嫁出去的闺女……这才是真正的喜气洋洋。

也有邻居闻到香味来串门的,无非是要讨一碗热汤喝喝。乡下人就是这么实在,想吃你家的,到了饭点儿也不说走,你盛上饭来,举筷就吃,伸嘴就喝,这才是真正的关系融洽。同样,他家做了什么好吃的,隔着墙,娃娃一样绕过去,吃饭吆喝一声,我在阿毛家端上碗了!

煮羊肉汤不能急,羊肉不易熟,要猛火攻、文火炖。这个过程,通常我会多掇了一条凳子,搬来一把小椅子,展开作业在上面写。作业写得差不多了,看到母亲准备了茴香、胡椒粉之类的佐料朝汤内撒,我会一跃而起,嘴巴里馋水四溢。

羊肉好吃,汤更好喝。最能下馒头,小时候,每每家里煮了羊肉汤,拳头大的馒头自己都能吃两个,直吃得浑身冒汗,额头上都有了光彩,放下碗,呼朋引伴地去玩耍了。

除了羊腩,羊龙骨也不错。羊龙骨也有人称之为“羊蝎子”,就是羊的脊骨,这部分区域用来煮汤亦好,煮过以后,骨上的肉以及骨髓都是上等的美味。你想呀,单纯的大肉块吃起来有什么意思?还是要带点儿脆骨,吮一些骨髓,让人大呼过瘾。

然而,在宋代,羊龙骨是不受待见的,宋人认为,没有东西吃才会吃羊龙骨。他们哪里知道羊龙骨的美味?苏东坡是绝顶的美食家,他自然知道羊龙骨好吃。他在惠州的那段日子,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像权贵们一样大块吃肉,就煮一些羊龙骨来食。

有文记之: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漉出,渍酒中,占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晴川蟹录·杂说》)

很多人借此说是苏东坡洒脱,我觉得是东坡先生智慧,且会吃。可以煮汤,可以吃肉,还能食髓,羊肉哪能和羊龙骨相提并论?东坡先生不愧是千古第一饕客。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