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搁今天不好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阿土

每读《庄子》,不止一次地想,庄子要是搁今天的话,不好混。庄子那样的人,与其谈谈天说说地可以,说点“玄的”“远的”可以,真正居家过日子,要想在世上混出个人模狗样来就难了。想想庄子搁今天又咋混呢?

庄子不想当公务员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决的。一次楚王派人去请他“做官”,庄子只顾钓鱼,“持竿不顾”,没回头看一眼来请他的人,还说了一通不想当官的理由,最后自动放弃了送上门的“机遇”。官不做也罢,凭庄子的学问,当个老师还是够格的。不过不能让他教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听不懂他的话;当成人学校的老师可以,不过庄子老是宣扬“绝圣弃智”之类的学说,不能传播正能量,估计也没哪所大学敢聘请他当教授,可能连一场讲座也不会请他去讲的。

庄子处理老婆的后事历来饱受争议,不近人情,不通世事,搁今天也说不过去。无论老婆是啥原因去世的,你不能在那儿“鼓盆而歌”。就是像今天某些希望死老婆的人,也只能暗自高兴,找个没人的地方偷着乐,哪能让人知道你是高兴的呢。办丧事搁今天不收左邻右舍的礼钱可以勉强说过去,不大操大办也符合现在的要求,千万不能说一通不近情理的话,现在人是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庄子那样做,估计他老婆娘家的人也是不愿意的。

庄子的嘴厉害都知道,善辩能辩,一般人是辩不过他的。不过,像他这样的人才估计搁今天也是没处施展的,一般单位容不了他这样的人,老板说一句他有三句应对,三天不过就会被开除,不开除也会被晾在一边。外交场合也没法用,现在都是讲“实力”,光有辩才怎么能行,人家也不跟你“讲天讲地”,谈玄的说虚的没用,就跟你讲实力,讲综合实力,讲软实力。

庄子是杂文高手,善于用寓言说理,这与当下时兴的讲故事传播好声音的要求倒是吻合。不过,庄子的文章哪家媒体能发呢?想来,也只有自媒体适合庄子了,弄不好庄子会成为“网红”“大咖”。不过,庄子也未必在乎所谓的“网红”,就连自媒体庄子也未必就感兴趣看得上。这样看来,庄子确实没舍好干的了。

庄子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讲究自食其力,他不会去给人打工的,也不会去沿街乞讨的,再说乞讨也会很快被遣送回原籍的。庄子只好在家种地了。庄子种地与别人不一样,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打除草剂,也不用现代机械。庄子的地里庄稼没有杂草多,“草盛豆苗稀”;虫子也不少,是真正的“有机食品”,不过,每每收获很少,有时很难“虫口夺粮”。不多的收获也只能是维持个温饱,有时还得生活在温饱线以下。估计把庄子列入贫困户,村子里没人反对,只是庄子未必乐意那样做。

总感到庄子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只适合“风餐露饮”,以风为食,以露为饮。不过,风也不是古时候的风了,露也不是古时候的露了,风露裹挟着许许多多的霾,也不适合饮用了,这样想来,庄子还是没法活下去的。庄子只适合活在古时候,庄子不是现代的人,也不知可是未来的人,也许是吧。

■后记:

发了这期,《三谭记》栏目已在本报开了整一年。有读者问何谓“三谭”?答曰谈昨天、今天、明天,是为三谭;谈天、地、人,亦为三谭;谈想谈之事,谈可谈之事,谈能谈之事,又是三谭。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然而,庄稼忌重茬,地力要培植。《三谭记》拟“休耕”一段时间,腾出的那块地方编辑想种啥就种啥吧,种梦想收获远,种牢骚本已多,种兴趣忌寡淡,种钱吧也不一定就立马长出钱来,还是本分地“种瓜种豆”吧,毕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感谢编辑对《三谭记》的呵护,感谢读者对《三谭记》的错爱。我想在这段“农闲”的日子里,再想想“三谭”的事,也许春暖花开的某个日子,再来种《三谭记》。

是为后记。

阿土

2018年11月30日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