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璐
4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古老而又年轻的亳州在时代大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居于五大发展的首要位置。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新兴产业体系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亳州制造正在走向亳州“智造”。
创新成企业“智造”第一动力
近日,在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随着一台台设备的高速运转,企业主打产品、国家二类新药葛酮通络胶囊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仅这一项单品,每年便占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销售总收入的八成以上。
“葛酮通络胶囊是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历经12年共同研发的中药二类新药,被列为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十一五’期间国家中药创新产品’等。”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加强产品研发。自2004年起,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一类新药注射用牡荆素,前后投入了约6000万元。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了安徽九方药物研究院,招揽一批专业人才进行药物研究。在临床试验阶段,预计还将投入约8000万元。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争取机会,从而让企业始终焕发活力,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该企业拥有国家中药二类新药、三类新药、四类新药各两个,形成心脑血管类、消化系统类、清热解毒抗流感类和滋补营养类四大产品体系。形成了以葛酮通络胶囊为主打,虎地肠溶胶囊、心荣颗粒(无糖型)为侧翼,一类新药与大健康产品为储备的产品梯队建设,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饮片加工是中药传统产业,按照传统做法,中药饮片的炮制工序十分烦琐。但在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各种中药饮片可以快速完成全部加工流程。
穿上无菌服、戴上无菌帽,洗手、消毒,经过一系列除菌程序,记者进入了济人药业生产车间。挑选、浸润、切片、烘干,在饮片生产车间,陈皮在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上完成了全部的加工制作。“半小时的自动加工制作抵得上半天的传统人工制作,现代设备的应用不但减少劳动用工,而且保障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济人药业副总经理曹勇说,饮片是中药里的传统产业,如今也实现了升级换代。
多年来,济人药业先后组建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致力于国家科研课题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2017年,济人药业“中药大品种疏风解毒胶囊二次开发的系统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地级亳州市成立以来该奖项“零”的突破。
目前,该企业已研发出疏风解毒胶囊、复方蒲芩胶囊、蒲地蓝消炎片等20多个药品品种,拥有发明专利22项。在上市的中成药产品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要数该企业生产的独家专利新药疏风解毒胶囊。该药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的中药固体制剂。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引入“外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微生物的种类决定了酒的风格,我研究这个被称作‘软黄金’的窖泥,就是想把这种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找出来,进一步提升白酒质量。”近日在古井集团的酿酒车间,张会敏正在窖池取样。窖泥微生物菌群研究项目,是古井集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重点课题。
近年来,古井集团着力搭建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3年8月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不久前,工作站按照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程序引进了葛向阳和张会敏两名博士后,从事固态发酵工程领域技术创新工作。
依托这一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与江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提升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此同时,古井集团依托企业的其它技术创新平台,如安徽省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与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十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与多所高校共建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的广泛开展,不仅加强了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同样是发酵,产品大不同。
走入安徽养生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股醇厚的酸甜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欲醉。在公司内的“江南大学·养生天下酵素研究室”,独具亳州特色的酵素饮品正在研发中。酵素,实际上就是食物发酵后的产物,数千年前,人们通过发酵将食物制成酒,之后又通过类似原理制造出豆豉、腐乳、泡菜、酱油等。
2016年,安徽养生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公司专注于酵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拥有全程自动化生产线6条,年生产能力约100000吨,产品超过百种。在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上,记者看到水果、蔬菜、菌菇等植物性原材料经过了清洗、破碎等环节,之后,材料将进行长达1年的发酵。发酵结束后,还需经过提取、调配等程序。
“亳州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拥有药材种植规模大、质量高等独特优势。”安徽养生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曹刚刚说,该公司正在研究通过科学配比将人参、枸杞等中药材进行发酵,打造汉方药食同源功能酵素。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公司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目前已拥有数十名高学历专业技术研发人员。在技术方面,该公司与江南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依托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成立了“江南大学·养生天下酵素研究室”,进行技术转化升级和产品研发。在资金方面,每年公司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科技研发,为产品创新解决了后顾之忧。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安徽养生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杜文涛表示,企业离不开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始终焕发活力。
近年来,我市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与江南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亳州离岸孵化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实现“离岸研发—综合孵化—本土产业化”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此外,我市不断加快产学研对接力度,着重在高新产业发展、产业链配套、质量品牌创优等领域,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有机衔接和融合。
保姆式服务助力创客圆梦
11月23日上午,在亳州青年创客空间二楼大会议室,一场项目路演考核测评正在进行,安徽九喵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安徽友仁堂商贸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参与此次活动。各企业介绍了企业发展状况,四位评审发挥专长,对企业发展提出意见或建议。
“亳州青年创客空间定期举行项目路演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特别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把脉问诊,助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亳州青年创客空间负责人周成文说,亳州青年创客空间以青年创客、大学生创业者和返乡创业者为主要服务群体,以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中药白酒、文化创意等为主要培育方向,通过“基础服务+创业辅导+孵化加速”的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创新平台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平台资源优化组合、要素相互融合、功能有效复合,打造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已形成以青年创客空间、筑梦社区等为引领的一系列创业园区。
为了给初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降低初创业者创业期风险,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了资金、导师等方面支持。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3年免租金办公场地,60%物业费、水费、电费补贴,云服务补贴,中介服务补贴,创业培训基金等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扶持、培训辅导、专家咨询、融资管理、法律援助等保姆式服务。这种贴心服务实现了创业者、创业项目、创业环境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创业园区真正成为创业者实现梦想、企业发展壮大的“苗圃”。
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制定实施了一揽子科技创新政策。仅2017年,我市便出台了《亳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亳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亳州市关于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亳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亳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亳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
同时,我市加强创新优惠政策落实,配合省政府开展“送政策进园进企”活动和“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召开政策宣讲会,广泛宣传解读政策,扩大政策知晓面,帮助企业理思路、解难题,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去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4家,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
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第一批共有4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6家企业进入到省科技厅公示名单,第二批共有2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家通过了专家评审,待公示。预计,2018年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4家,较2017年增长74.1%。
全市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市支持2017年科技奖补项目213个,兑现资金2504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6.2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6.7%,高于全省7.8个百分点。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1—8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3.9%。积极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申报,9个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立项,争取省财政资金260万元。济人药业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获批经费202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步伐,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发一批创新产品,不断推动现代中药等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