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侠
我曾经听爸爸说,以前他们的教室可不像我们的那么明亮宽敞,而是小小的土坯房挤着50多名学生。“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是当时教室里的真实写照,学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多了,这都是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发挥的作用啊!
“麻脸”黑板
记忆中我上的第一所小学,是老家村庄旁边的学校,一个由青砖垒成的大院子,教室坐落在院子的南边和北边, 土坯房变成了气派的大瓦房,每间教室里前面墙上都有水泥做成的坯子,在上面刷上黑色的油漆做成的黑板。起先,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又亮又清晰,但时间久了,黑板容易出现裂纹,犹如地图上的河流分布,有的甚至还有一个个的洞,露出水泥的底色,坑坑洼洼,老师不好写字,学生也看不清楚。我们都戏称黑板长了“雀斑”,或者称黑板为“麻脸”黑板。黑板两端还反光,写在上面的字,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坐在前面靠两边墙的学生往往看不到,因为这没少惹出笑话,有些句子本来没有标点符号,我们抄写时不是多了句号,就是加了顿号,让老师哭笑不得。
“有腿”的小黑板
三年级结束即将升入四年级,我却不得不转入镇里的中心小学,因为我们的“村小”只有三个年级。这时候教室大黑板满足不了我们的学习需要了,为了弥补板书内容多、黑板面积有限的问题,每间教室都会增加两三块小黑板挂在前面,特别是习题课,要提前把习题抄在黑板上,一面墙的黑板写满了,还要额外挂上小黑板。但下课后,往往小黑板不翼而飞,多是“跑”到某位同学课桌上或者离自己更近的墙壁上,但这也必须冒着挨骂的风险,因为笔头慢,没有抄下来的学生会找麻烦,在班里会大声嚷嚷:“黑板长腿了,跑到谁那里去了。”这时候小黑板又会自觉地“跑”到教室前面。
“玻璃”黑板
到了镇上读初中那一年,我发现教室的黑板与以前的黑板不一样了。黑板是一块一块安上去的,最南面最北面的一块黑板都有向外弯出的一个弧度,有效地避免了黑板反光。我们坐在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座位上,都能看清黑板上老师的板书,黑板上的字清晰、醒目、漂亮。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每天的值日生,每节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擦黑板,因为容易擦、不打滑,手感舒适。当然这种玻璃黑板容易毁坏,调皮的学生几乎每年都会把黑板撞坏,每次维修都要把整块全部换下,十分麻烦,这也是大家称为“玻璃”黑板的原因。
“神奇”黑板
当我成为一名大学生时,在这里我见到了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通过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投到从黑板上垂下的“幕布”上,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还有缤纷的图画,甚至还能放电影片段让学生欣赏,声、色、画俱全,内容像磁石似的紧紧吸引着我们。如果学生对哪些内容不理解或没有看清楚,还可以点击幻灯片重看,这样的“黑板”真“神奇”。
“白脸”黑板
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现在我们用的黑板却完全变了一张脸,它不再是黑色或墨绿色的了,而是变成了白色——电子白板。但是,我还是习惯称它为“黑板”,我们班的娃娃在一年级时还总是帮我纠正,“老师,应该叫白板,因为它是白色的,一点儿都不黑!”无奈,我总是改不过来,他们也就放弃了,久而久之,受我的影响,学生们现在进入了三年级后,以至于再也没有人喊它白板,都改称“黑板”了。电子白板“班班通”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所需的内容,及时插入图片、声音、文字等材料,也可以将书写过程及语言同步记录,保存为标准的多媒体格式,方便传递、浏览等等,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讲解更加生动、课堂图例更加形象,而且让同学们看得更加过瘾、听得更加专注、理解得更加到位,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班与班、校与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等好处,实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共上一节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块黑板能反映出教育发展的大变化。短短几十年内,从坑坑洼洼的“麻脸”黑板到“有腿”的黑板,再到“玻璃”黑板,最后走到今天的多媒体设备,无不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折射了教育办学主体的变化,办学物质条件的变化,师资条件的变化,办学质量的变化,办学思想的变化。
1978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是一个春风荡漾的季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纪元。四十年厉兵秣马,四十年风雨兼程,我们从开始的仰望世界,到走向了引领世界的舞台中央。我们感受到经济的跨越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人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同样,在这短短四十年里,也是中国教育事业腾飞的四十年。
四十年中国各阶段的教育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首先是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使适龄青少年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有利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这既是落实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最近教育部发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89万所,在校生1.45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义务教育的发展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阳光午餐的开展为义务阶段的孩子提供了免费的营养午餐,即使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高中阶段的教育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政府针对职业教育薄弱的基础,要求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1999年,教育部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将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入学率提高到50%以上。2002年之后,国家将焦点放在农村的高中教育上,不断扩大农村高中教育的规模,提高质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延长受教育年限水平成为公众的需求,更多的学生会接受高中教育。缩小普职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也是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
虽然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2017年出炉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培养一流人才、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如“互联网+教育”的推广、智慧校园的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大学生创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更加聚焦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等成就。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诸多可喜的成果,这让我们很欣慰,但是,我们依然要继续努力,牢记高等教育之所以为“高”,是因为“质量高”“标准高”,要努力办出“一流的大学”,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从1977年的乍暖还寒迎来了2018年的春暖花开、百花齐放的时代,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员。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观念上的更新,物质生活的改变,身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亦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对人们精神上的洗涤荡清。岁月如弹指,一挥四十年。春天有故事,开放绘鸿篇。放眼神州,河清海晏,纵观华夏,国泰民安。回望过去,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引路人,在改革开放时代,要秉承老一辈的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共筑梦想。我们国家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与党和政府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的,他们用多年的沉淀,铸就了今天的佳绩。愿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掌舵下,沿着中国航线,驾驶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中国号”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作者单位:亳州学院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