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陵西湖治理后面貌一新 张延林 摄
□本报记者 汝平
散步、锻炼、钓鱼……一到傍晚,涡阳县义门镇周营村湿地公园就热闹起来,这里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砂石料场。
义门镇周营村湿地公园的变迁是我市铁腕治污的一个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强化科技支撑,精准识污治污,全市上下同呼吸、共奋斗、齐行动,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绿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护航。
铁腕治污,全力推进问题整改
11月3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转办信访件中,有群众反映蒙城县双涧镇马洼村木材加工厂未办理环评手续,露天生产,噪音、灰尘严重扰民。
“经现场核实,群众反映的情况属实。我们和县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清理取缔方案。”双涧镇副镇长曹峰说。
11月3日傍晚起,双涧镇政府组织人员连夜清理现场板皮和树枝,11月4日将原来晾晒板皮的场地用挖掘机进行整理复耕,11月5日夜复耕完毕,复耕面积12亩。
同马洼村木材加工厂顺利完成整改不同的是,涡阳县义门镇周营村南窑自然村非法砂石料场整治可谓是一波三折。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位于涡河北岸的周营村南窑自然村近年来出现了多个非法砂石料场和码头,占地达100多亩。由于没有按照环保要求建设和运营,一时间这里漫天扬尘,苦了周边居民。
2017年5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安徽下沉亳州,将此处砂石料场和码头扬尘污染问题作为突出环境问题向亳州市进行了交办,该问题随即被转交涡阳县整改。然而,由于受利益驱动,问题虽经多次整改但不断出现反弹。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重拳出击,采取“两断三清”(即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的措施,坚决依法取缔非法砂石料场和码头。在整治过程中,义门镇还因地制宜,投资200余万元,将原有砂石料场和码头遗址改造为湿地公园。
国庆期间,记者在这个湿地公园看到,波光粼粼、绿草如茵,空气清新……这里已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以前脏得不像样,通过治理以后,没有尘土乱飞了,环境漂亮得很,来这玩的人还多。”看到如今的景象,涡阳县义门镇居民夏文采很是高兴。
我市高度重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坚持高位推进、系统谋划。对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的信访件实行清单制管理,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转办的群众信访件、省环保督察交办突出环境问题、省大气污染防治督察组驻点督察问题、市督查发现问题及行业大排查发现问题等分成ABCD四类,逐一进行梳理分类,一个不落地全部录入生态环境问题清单管理系统电子平台,一事一号、终身不变。对新发现的问题在相应类别下继续累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为确保环境问题真改实改,近日我市对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开展核验,将所有环保问题,包括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生态环境部华东督察局反馈问题、省交办突出环境问题等,过去申请的销号一律取消、推倒重来,逐一重新进行现场核查,重新甄别、重新判定,县区自验后报市压茬核验,确保所有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不反弹。截至12月18日,第一批10658个问题已申请核验10482个,已核验10003个,达标点位9389个,达标率93.86%。
环境违法,必被处罚。因环境问题突出,襄大农牧(蒙城)有限公司被开出85万元的亳州环保史上最高罚单;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亳州)有限公司被现场查封、责令停产整治;谯城区海鲸王子塑钢厂相关负责人被行政拘留十日……
失责必追,追必从严。1-10月份,我市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涉及相关企业,责令整改1040家、取缔关闭110家、立案处罚113家,罚款588万元。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调查处理突出环境问题70起,问责192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1人,诫勉45人,对环保领域被问责的党员领导干部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科学治污,助力“蓝天保卫战”
消除“心肺之患”,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市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通过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控”等措施,对全市工业企业、施工工地、餐饮服务单位等进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烟花爆竹禁放、禁止露天烧烤、城区散煤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治污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落后工艺,促进转型升级。强化施工扬尘整治,严格落实建筑和道路施工现场“六个百分百”等扬尘防治措施。
在实施“五控”措施中,我市引入智力支持,邀请生态环境部环科院、PM2.5防治小组等专家参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研究,建立会商机制,科学施策。
“这个车利用激光雷达监测高空空气质量,车里面有两台仪器,一台实时监测空气中PM2.5、PM10、TSP等细微颗粒物的含量,另一台立体呈现数据。”10月的一个夜晚,记者随大气环境立体走航监测车走航时,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孙飞介绍,走航中如果看到某个数据突然升高,他们就下车检查污染源,记录下来随手反馈到“污染防治攻坚群”等微信群里,相关部门会及时处理。
通过大气环境立体走航监测车,利用激光雷达监测高空空气质量,及时发现污染源并精准治理,是我市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之一。
“开展污染源排查,以奥维互动地图为底图,对企业、商户逐一摸排,形成人类活动底图清单、污染源清单,截至11月7日共排查2.5万余户,摸排污染源8000余个。”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财政投入近3200万元,购置空气自动监测、移动式机动车遥感监测等一批现代化装备。同时,创新监督方式,开发完善市环保督查信息平台手机App,对重点问题、重点企业和易反复隐患处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非现场监管。
“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之称是亳州的骄傲,但烘药、炒药、筛药、晒药等环节极易产生粉尘、废气。我市加强政策引导,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积极推动中药生产企业安装环保设备,进行工艺技术改造。研究制定药业企业烘药炒药污染问题技改方案,对所采购燃气改造设备给予补贴。对GMP认证药业企业安装布袋除尘器装置的,经验收通过后,给予财政补贴,目前165家药业企业已完成安装。今年1-9月份,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在省政府考核中得分居全省首位。
精准施策,多管齐下,我市“蓝天保卫战”成效明显。今年以来空气质量逐月改善,10月份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科学治霾的举措和成效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的批示肯定。
空气质量的改善,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以前冬天天气经常灰蒙蒙的,现在天天地扫得很干净,基本上没有放炮的了,感觉空气明显变好了,我们出门都干净利索了,确实不错。”市民肖凤琴满意地说。
“蓝天如洗、白云似练,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就是风景,‘亳州蓝’越来越多了。”今年以来,在许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的溢美之词频频出现。
黑臭水体,变成了碧波清流
金秋时节,记者在谯城区后观街哑巴坑看到,这个存在了十多年的黑臭水体经过整治后,已经变成了碧波清流。
治理黑臭水体,重现鱼翔浅底,生活在水清岸绿的环境中,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也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
哑巴坑位于市区后观街西侧,占地3.5亩,现有水面约1亩,周边约20户居民。“此坑属自然形成的蓄水坑,由于养殖污染以及周边居民向坑内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逐渐形成黑臭水体。”谯城区花戏楼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蒋子祥说。
8月9日,省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暗访时发现,哑巴坑水体黑臭,水体边有养猪点,生活垃圾、污水直排,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接到整改要求后,谯城区迅速拿出了环境整改方案,立即展开整改,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很快接入市政排污管道。目前,哑巴坑清淤工作已经完成,坑塘塘口形状基本规整,裸土被覆盖,水质明显变清。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对周边驳岸进行绿化、美化,将昔日的黑臭水体打造成游园景观。
同哑巴坑一样,位于谯城区白布社区下坡街的熟皮坑经过治理后也已旧貌换新颜。
去年5月份,有市民向中央环保督察组举报,位于谯城区白布社区下坡街的熟皮坑垃圾成堆,蚊蝇密布,严重污染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接到整改任务后,相关单位迅速行动,对熟皮坑水体进行整治。
10月23日,在熟皮坑水体治理现场记者看到,这个昔日的黑臭水体已经变得碧绿清澈,水中栽有三处用于净化水质的绿狐尾藻,坑塘四周新植的草皮长势良好,空气中没有任何难闻的气息。
哑巴坑、熟皮坑是我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缩影,目前全市已完成黑臭水体治理24处。
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出《关于全省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经复核认定,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宣城市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力度大,开工率高。亳州市24个县城黑臭水体,截至10月底,已有20个完成清淤、截污工程。
随着一个个黑臭水体的治理、清水绿岸优美水环境的重现,让身居其中的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以前这个坑不能看、不能闻,里面泥糊子、碎石子、漂浮物多得很,夏天特别臭。现在治理好了,环境好了,我们真心感谢政府。”说起自家附近水环境的变化,市民丁怀伟难掩心中喜悦。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亳州将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的方法,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亳州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靓丽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