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文学家、散骑常侍夏侯湛:百年诗酒风流客 一个乾坤浪荡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他生于魏晋之交,才华横溢,仕途困踬,久屈下僚,清静固守,生自砥砺,爱抚乡里,不以富贵骄人。

他少年抱得大名,咳唾成珠,挥袂出云,貌比潘安,才追左陆,驾幸行止,同舆接茵,时谓国士无双。

他生于西晋巨族,文思上承正始雅韵,下接竹林七贤。诗酒风流,自领一代风骚。身披美貌和荣耀,坐拥桃花十里,相较其余名士动荡,他是名副其实的人生大满贯得主。

1.隋珠在椟玉在璞

夏侯湛(约243年-约291年),字孝若,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父祖或贵为皇亲国戚,或为手握一方生杀大权的军政要吏。其曾祖夏侯渊是魏征西将军,祖父夏侯威为魏兖州刺史,父夏侯庄为淮南太守,其母为晋景阳皇后之妹。其妹夏侯光姬是晋琅琊王司马觐的王妃,晋元帝司马睿生母。

夏侯湛少为太尉掾。泰始四年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累年不调,乃作《抵疑》自解。此后选补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出为野王令。居乡邑多年,朝野多叹其屈。除中书侍郎,出补南阳相,迁太子仆,未就命,而武帝崩。惠帝即位,以为散骑常侍。元康元年(公元291)卒,年四十九。

《晋书》说夏侯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且“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

从晋武帝泰始、咸宁、太康年间到惠帝元康年间,西晋政局相对稳定,文学也开始趋向繁荣。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的文学盛况“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夏侯湛便生活在这样一个文章中兴的时期,他一生著作颇丰,流传下来的作品近六十篇,自出机杼,独领风骚。“别为一家之言”。

夏侯湛的作品诸体兼备,且各有特色:赋作短小精微, 多有创新; 文章平易畅达; 拟作古奥典雅。而他独特的骚体诗, 在以四、 五言诗为主的西晋诗坛尤为引人注目。其《东方朔画赞》与《抵疑》 之文, 气势非凡,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道。

夏侯湛不仅在文风方面不流于俗, 而且在个性和人格方面也异于当时一般士人。他珍惜羽毛,不愿像陆机、 潘岳诸人那样恶形恶状地极力追求功名以致卷入世俗王权之争,也没有像张协等人那样“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完全归隐不问人事。他不愿低头攀附权贵以求高升, 而是选择了一条特别的道路,像东方朔那样“凌轹卿相,嘲晒豪桀”(《东方朔画赞》), 因此虽才华横溢, 却仕途淹踬, 久屈下僚。

2.素花偏蒙别艳欺

夏侯湛的家族本是由军功起家,而后转变至文化士族的。夏侯氏家族随曹魏的崛起而兴起,逐渐成为大族。尤其到了晋朝,因其与司马氏、泰山羊氏等名门望族的联姻和家族内部子弟有计划地在修儒、习文、谈玄这些上流社会文化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此时的夏侯氏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风光一时无双,已成为公认的豪门巨族。

“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晋,因而只有在魏晋时获得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资格列于士族。”毛汉光说士族的形成有三大主要途径, 即政治、文化、经济。由此可知,夏侯氏主要是通过政治途径来实现其向士族转变的。但是,“士族的形成,文化特征是必要的条件之一。非玄非儒而纯以武干居官的家族, 罕有被视作士族者”。余英时在《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一文中即指出: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 另一方面是在多数情形下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 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 因而转变为“士族”。可见从汉代起强宗大族要转化为士族,便必须走通经入仕的道路。

完成了由尚武到崇文的家族演变,具备了政治条件的夏侯氏,在政治地位上升之后,就逐步向文化士族转变。

在当时名士集团中, 夏侯玄是清谈的领袖与宗主。“魏晋以来,玄学逐渐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过去的世家大族阶层也逐渐演变而成士族阶层。玄儒交替伴随着政局的变化,所以染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西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

因此,对于汉魏之际兴起的军功贵族夏侯氏而言,想要达成由尚武到崇文的家族演变,习玄是提升其门第的最佳途径。 而本就是潮流风向标,执正始牛耳的夏侯玄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其家族的代表人物,其一言一行和人格牵引对其家族门第的形成具有莫大的作用。而夏侯玄格量弘济、处变不惊的名士作风,也成了上流社会的贵族子弟竞相仿效的对象。夏侯氏终于完成蜕变,华丽转身,在由军功起家后即重视文化的学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步步转变为文化士族。

到了西晋时,夏侯湛在《抵疑》 中说自己“承门户之业, 受过庭之训, 是以接冠带之末, 充乎士大夫之列, 颇窥六经之文, 览百家之学”,就完全以文化士族的心态自许了。

然而时局反复,造化弄人。正在夏侯湛蓄势待发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候,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倾灭了曹爽集团。从此,曹魏政权大权旁落,完全掌控在司马氏手中,而失去庇护的夏侯家族也随即跌出权力核心,成为明日黄花,处境凄凉。相比刘禅、 曹芳等本为君主而降,礼节不能屈;贾充、 陈骞等虽为魏氏功臣之后,但却投靠司马氏并为其篡位作出巨大贡献,所以他们都荣膺功臣之列。只有夏侯氏, 既非君主, 又未变节,只能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

过尽千帆,饱览人生跌宕之后,这位被世人认为“略存嵇、 阮遗风”的贵公子,虽锦衣玉食、穷滋极珍。然而在临终之时却“遗命小棺薄敛, 不修封树”。史书对之高度评价,谓之“生不砥砺名节, 死则俭约令终, 是深达存亡之理”。这固然是夏侯湛崇尚自然、 任性旷达的玄学人生观所致;也是因为随着汉末社会大乱,人们开始对儒家重义轻生的观念产生的自然疑问。类似的例子在《世说新语》中比比皆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率真如此,真是千古“任性”的典范!

为此,夏侯湛“综心条畅”, 任情肆志,放浪形骸,追求生荣死俭的生活方式,也便不足为奇了。

3.一雁云中唳秋鹤

因不愿低头权贵,媚世邀名,夏侯湛虽然“童幼而岐立,弱冠而著德,少而流声,长而垂名”,且“所与二三公者,义则骨肉之固,交则明道之观”——可谓才学与人脉俱备,品质与家世同辉。却仍“官不过散郎,举不过贤良”,和当时的大批寒士一样落入仕途淹踬,久屈下僚的命运魔咒。

西晋士人大多儒道兼修,夏侯湛也不例外。他是一位谦谦君子,讲究仁者爱人,孝悌忠义。同时又洒脱不羁,参破生死。他“生不砥砺名节,死则简约令终”,心性不可谓不高矣。纵观他的作品,涵盖众体,囊括诗、赋、诰、设难、赞、叙、碑、传等,才力不可谓不广矣。其中尤以骚体诗独树一帜,为世瞩目。夏侯湛力避世俗之四、五言诗,以楚辞作胎,慧心为耘,自出机杼,别出心裁创造骚体诗。用文字的起承转合完成生命的高蹈,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他所做的探索,意义深远。

夏侯湛的一生是不幸的,家族式微,仕途淹踬。平生功业因门阀拖累尽数付诸流水,已无重振家声的可能。夏侯湛的一生又是幸运的。生自华宗,免于战火。上升途径既断,仕进之念遂绝。就此寄情诗酒,啸傲王侯,岂非人生快事?

夏侯湛死后不久,烽烟渐起,晋室随即陷入内乱。贾杨之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幕幕惨剧在中原大地上接连上演。纵观和他同时代的那些名士如潘岳、陆机等人,大多横遭斧钺,甚至抄家灭门,难有善终。而夏侯湛虽然小有淹踬,大体却波澜不惊。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生于太平盛世,长于簪缨之族,富贵尊荣,平安终老。已是不幸中的大幸。

世人对夏侯湛多有赞誉,如房玄龄《晋书》:“孝若掞蔚春华,时标丽藻。睹其《抵疑》诠理,本穷通于自天;作诰敷文,流英声于孝悌,旨深致远,殊有大雅之风烈焉。”“湛称弄翰,缛彩雕焕。才高位卑,往哲攸叹。”

《太平御览》:“湛有盛德,而不长治民,有益台阁,在东宫已久。今殿中郎缺,宜得才学,不审其可迁此选不。”(李蓁蓁)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