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正在用手语和妈妈进行交流
对于正常孩子而言,和父母交流不过是秒秒钟的事。而对于涡阳县义门镇菜园村10岁女孩陈一来说,简单的一句话也需要比划很长时间。父母都是聋哑人,陈一是家里唯一一个既懂手语又会说话的人,因此成了全家人的“翻译”。
无法交流,幼时与父母生疏
1月15日中午放学,陈一刚进家门就奔向妈妈面前,然后用手比划着什么。妈妈翟大宁笑着先帮她取下书包,然后也用手比划着回应她。
原来,陈一是告诉妈妈她放学了,中午吃什么饭,她去帮忙做。而妈妈则示意她先歇会儿。这是她和聋哑妈妈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
眼前温馨的一幕,很难让人想到,陈一和妈妈并非亲生母女。陈一今年10岁,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中。爷爷奶奶有5个儿女,但都是聋哑人。陈一的父亲曾经上过特教学校,当过手语老师,现在在外地打工。在陈一出生一年后,她的生母离家出走,父亲和继母重组了家庭,继母也是一名聋哑人。
在陈一心里,继母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妈妈,她不但把我照顾得好,还常带我出去玩,陪我做功课。”陈一说。
陈一刚记事时,她和爸妈的关系却很生疏。尽管在外人眼中,她是个能说会道的孩子,但是因为不懂手语,无法和爸妈进行交流。
自学手语,成了家人的“翻译”
陈一是个性格开朗的孩子,自幼在后妈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尤其是翟大宁对陈一的疼爱,让过早懂事的陈一铭记在心。她想走进妈妈的心里,渴望跟她像正常母女一样交流。5岁那年,陈一开始跟着爸爸学手语。
“那时候,我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爸爸会先比划一个动作,然后把字写下来,我再慢慢练习。”陈一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学并不难,难的是连学几个动作后,就容易混,动作和汉字之间往往张冠李戴。为此,她只能私下反复练习,然后再试着与妈妈交流。
“妈妈,你这地没扫干净,你看,这里还有脏的。”妈妈刚扫完屋内的地面,陈一看到有一处还不太干净,又拿起清扫工具清理起来,还用手语比划了一下。
每一次的手语沟通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旁人很难明白她们在说什么,但她们明白,因为所有的话全都表现在手上和表情上。每一次成功交流,都能让陈一感受到亲情的美好。
如今,陈一已能和妈妈自如交流,她也成了爷爷奶奶与父母之间交流的“翻译官”。陈一的四个姑姑也是聋哑人,陈一也经常教姑姑们一些简单的哑语。
力所能及,做妈妈的小帮手
该做午饭了,陈一先帮妈妈摘菜,然后到院外取些引火用的柴草。接着,妈妈掌勺,她烧火,两人开始在厨房忙活起来。可能是柴草有些潮,冒着呛人的浓烟就是生不出火,陈一便鼓起腮帮连吹了好几下才出火。看到她小脸上沾染上黑黑的锅灰,妈妈乐得开怀大笑起来。
爷爷年迈,奶奶重病瘫痪,妹妹年幼。爸爸外出后,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就落在了妈妈身上。“陈一虽然年纪不大,但很早就学会了帮妈妈分担重担。家访时,我常见她帮妈妈做些收拾家务、做饭、看孩子等力所能及的事。”陈一的老师薛瑞雪告诉记者,谈及陈一时,她妈妈总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小能手呢。
奶奶瘫痪后,生活难以自理,每天喂奶奶吃饭的活陈一也主动承担了。“奶奶,有点烫,我给你吹吹再吃……”午饭做好后,陈一先盛了喂奶奶,自己最后再吃。这个温暖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谈到未来,陈一说,长大了想当一名手语老师,教更多人学习手语,这样,既能为聋哑人提供帮助,又能增强人与人的沟通。 (记者 郭玉岩/文 高洪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