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软和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历史学家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其“‘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是‘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一位大学者却有着软硬两面。

上个世纪30年代,顾颉刚为学生讲《尧典》。当讲到《尧典》的十二州是起源于汉武帝时代的制度时,谭其骧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然后便指出了错误所在,顾颉刚丝毫没有生气,而是嘱咐谭其骧把不同意见写成书面材料交给自己,谭其骧课后便查阅了大量资料交给顾颉刚。顾颉刚看完后,说有哪几条说服了我,哪几条没说服我,于是谭其骧又找了些资料来论证。这样反复几次,最后,顾颉刚把讨论的这些内容写在了讲义上,在课堂上说:“谭其骧同学对我的帮助很大,帮我纠正了很多错误,但他的意见也有我不同意的,这些都让我非常感谢。”

“文革”开始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顾颉刚,自然也得参加运动。73岁高龄的他,每日上班。由于挤不上公共汽车,只能带着毛笔和墨盒、简单的午餐步行来往,到所里接受揭发批判和写交代材料及外调材料。作为被批斗对象,群众能听的传达报告以及学习会是不能参加的。据谢国祯先生回忆,一天,群众开会,谢先生和顾先生仍奉命扫院子,谢先生生性乐观幽默,他一面扫地,一面对顾先生说:“你看我们俩人像不像《空城计》里的老军,‘国家事不用尔等操心’。”谢先生的自嘲没有引起顾先生的共鸣,他笑不起来。开批斗会时,批斗对象要站在台上自报身份姓名和罪行。如文学所所长何其芳,当他报名何其芳时,台上的红卫兵立刻吼道:“什么何其芳!何其臭!”他立刻应声改口道:“何其臭!何其臭!”不与群众顶牛。轮到顾先生时,他总是出人意外地从容报到道:“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顾颉刚!”不管台上红卫兵台下群众如何叫嚷,他仍不改口。陪斗的年轻一些的人,觉得他太迂腐,又怕他挨罚,会后提醒他,不料下一次会,他照样如此回答,保持自己的尊严。

顾颉刚的软,是对学术的尊重,顾颉刚的硬,是人格的独立。

·顾颉刚·

顾诵坤(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张勇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