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ansl91303

关于井里提水的散文,被人写过了多少遍,恐怕要和井口里上上下下穿梭的水桶一样多。

有人说,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那么井呢,它是什么?它或许是大地假寐时,还在睁开的一只眼吧。

没有大面积水域的中原地区,唯一能实现水天一色的途径,要么,经由一口井,看见另一片蓝天白云(孩子们是不允许享用这一途径的);要么经由井里提上来的水,放在瓦盆里,父亲把孩子们喊到院子里——孩子们看,水盆里还有另一片天空。

所以,提水,是验证另一片新天地存在的一种途径。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这样做,我有三个妹妹,至少被父亲叫出来看过三次盆里的天空,加上我那次,就是四次。记得有一次,父亲不知道从哪里捉了一条锦鲤回来,放在盛满了水的瓦盆里,我们惊叹万分,看——鱼尾一摆,鱼嘴一张,就把盆子里的云朵吃掉了。

当然,这些都是我少年时经历的事情。待到我稍大一些,就有了去井边活动的资格。一开始是跟着父亲去,看着父亲提水的样子。一只洋铁皮桶,被顺到井口里,然后,父亲来回晃动绳子,让桶尽量歪一些,把水逐渐灌入到水桶里。父亲说:“若不晃动,向着井水横冲直撞,一是对桶底有伤害,二是井水有浮力,桶里很难灌满水。所以,做事一定要动脑筋,做人不能一根筋。”在父亲的允许下,我伸着头,向井口望了一眼,有些眩晕,我生性胆小,望井口,总有一种要掉下去的错觉。

后来,父亲拉着我的手,让我朝井口望去,井水平静了下来,像一张明晃晃的镜子,井水向上蒸发出新鲜湿润的气息,让人特别舒适。旧时,乡下人没有冰箱,一口井,就是大家的冰箱,天热时,把西瓜、樱桃、李子等用篮子顺到井水里,十几分钟拿上来,带着水珠的水果,冒着凉气,清爽宜人,沁人心脾。

我一直觉得,井水是有灵气的。看神话传说,说井里面都住着龙王。井的下面,是别有洞天的。但我,对井一直是惧怕的,个人还总结出一套煞有介事的理论,一个人的时候,切莫看井,恐被井水摄了魂去。

我在故乡老街深处的打铜巷见过一套老旧了的滑车子井。未见此井之前,一直无法理解那句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寓意,见了以后,才知道,真有此井,那应该是最早的机械化提水了,水桶依次下水,有上有下,利用杠杆原理把井水提上来,节约了人们提水的时间。

封建社会,各地乡绅热衷于偷偷建设“王”字形的街道,希冀此地可以有王侯将相出现,但多半是被发现的,破了这个地域帝王灵脉的做法是:在王字街上打一口井,使之变成“玉”字街。古人的逻辑着实可笑,也算是对一个地方的后辈们冒的险吧。不过,玉字街也很好呀,因为一口井,一片街区里的人温润如玉,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李丹崖/文 李松涛/图)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