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亳州晚报》刊发题为《教育扶贫“先行官”架起扶智“连心桥”》的报道,详细介绍了我市教育系统创新推出的、入围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的教育扶贫联络员制度。笔者认为,由村小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扶贫联络员,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协助镇村扶贫工作人员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这种聚焦“主业”的教育扶贫模式,符合经济学中最高效配置资源的要求,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有助于形成和提升脱贫攻坚的合力和有效性。
作为国家战略,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教师自然不能、更不会置身事外。然而,据媒体报道,国内有些地方基层干部人手有限,就找农村教师当“替补”,以行政命令督促他们去完成力有不逮的物质扶贫。让老师离开讲台,包户驻村,把精力放在填写扶贫表格、走访拍照,甚至帮贫困户洗衣扫地、放牛养猪上。这种强拉教师投入到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领域,是典型的“资源错配”,看似红红火火,实则效果不佳。
三尺讲台育桃李,教师主业是育人。尽职尽责讲好每一课,让每一名学子接受正常的教育,掌握升学、就业和专门技术的知识和本领,并能用这些知识和本领开辟增收门路,改变其人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师扶贫的根本之道,也是“师爱”的应有之义。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三尺讲台无疑是主阵地。
但同时,“家校共建、合力育人”,教师既要坚守三尺讲台,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据报道,教育扶贫联络员既熟悉资助政策,又了解贫困家庭子女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他们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走村入户,通过一次次“家访”,在送教上门的同时,发现并携手镇村扶贫工作人员解决资助信息不准确、受助学生名单漏报、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架起了政府部门和贫困学生之间的扶智“连心桥”。这种从讲台上到讲台外都没有脱离教师主业的教育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开展起来事半功倍,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教师的认可。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扶贫联络员制度其实就是扶贫版的“家校合作”,是“扶贫家访”的制度化安排,是三尺讲台这个教师扶贫主战场的延伸。
精准扶贫,配对资源,事半功倍;错配资源,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这种人力资源,还是项目、资金等物质资源,都需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资源施策,使得有限的扶贫资源作用发挥到最大,这应该也是亳州市教育扶贫联络员制度入围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的现实意义所在。 (郭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