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lid8c53

虽然正值隆冬季节,位于亳州北部新城的陵西湖公园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公园内的常青植物绿意盎然,清清的湖水宛如绸缎,野鸭划过泛起阵阵涟漪,市民在步行道上或散步或锻炼,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黑臭水体。

陵西湖的“蝶变”是我市污染防治的一个生动写照。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强化科技支撑,精准识污治污,全市上下齐动员,“水陆空”治污全覆盖,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绿色家园,让人民群众生活在蓝天碧水中。

多方齐发力 共护“亳州蓝”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我市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通过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控”等措施,对全市工业企业、施工工地、餐饮服务单位等进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2018年,我市大力开展烟花爆竹禁放、禁止露天烧烤、城区散煤治理等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治污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落后工艺,促进转型升级。强化施工扬尘整治,严格落实建筑和道路施工现场“六个百分百”等扬尘防治措施。

在实施“五控”措施中,我市引入智力支持,邀请生态环境部环科院、PM2.5防治小组等专家参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研究,建立会商机制,科学施策。

“开展污染源排查,以奥维互动地图为底图,对企业、商户逐一摸排,形成人类活动底图清单、污染源清单,截至去年11月7日共排查2.5万余户,摸排污染源8000余个。”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财政投入近3200万元,购置空气自动监测、移动式机动车遥感监测等一批现代化装备。同时,创新监督方式,开发完善市环保督查信息平台手机APP,对重点问题、重点企业和易反复隐患处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非现场监管。

“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是亳州的骄傲,但烘药、炒药、筛药、晒药等环节极易产生粉尘、废气。我市加强政策引导,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积极推动中药生产企业安装环保设备,进行工艺技术改造。研究制定药业企业烘药炒药污染问题技改方案,对所采购燃气改造设备给予补贴。对GMP认证药业企业安装布袋除尘器装置的,经验收通过后,给予财政补贴,目前165家药业企业已完成安装。去年1-9月份,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在省政府考核中得分居全省首位。

科技支撑,多措并进,我市“蓝天保卫战”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底,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57.6微克/立方米(未扣除沙尘暴影响),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率61.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为9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去年10月份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科学治霾的举措和成效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的批示肯定。

空气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以前冬天天气经常灰蒙蒙的,现在天天地扫得很干净,基本上没有放炮的了,感觉空气明显变好了,我们出门都干净利索了,确实不错。”市民肖凤琴满意地说。

“现在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就是风景,‘亳州蓝’越来越多了。”在许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的“大片”频频出现。

昔日黑水流 今日野鸭栖

虽然正值隆冬季节,位于亳州北部新城的陵西湖公园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公园内的常青植物绿意盎然,清清的湖水宛如绸缎,野鸭划过泛起阵阵涟漪,市民在步行道上或散步或锻炼,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黑臭水体。

治理黑臭水体,重现鱼翔浅底,生活在水清岸绿的环境中,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陵西湖北接亳宋河、陈治沟,南衔城区涡河,是一片绵延数百亩的水域。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陵西湖曾一度被垃圾包围,水质最差时为劣V类,成为名副其实的黑臭水体,群众投诉较多。

清淤截污、生态修复,陵西湖这颗城市“明珠”去年已被擦亮。项目建设者在修复陵西湖时,保留了原生态的树木、芦苇荡,恢复并打造大面积湿地、滩涂,形成丰富多样的水岸和滨水空间。随着公园水质改善和苗木的增多,野鸭等一些野生飞禽又回来了,昔日黑臭水体也正变成城市生态新坐标。

陵西湖的“蝶变”是我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动写照,2018年全市完成黑臭水体治理24处。

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出《关于全省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经复核认定,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宣城市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力度大,开工率高。亳州市24个县城黑臭水体,截至10月底,已有20个完成清淤、截污工程。

随着一个个黑臭水体的治理、清水绿岸优美水环境的重现,让身居其中的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以前这个坑不能看、不能闻,坑底都是淤泥糊子,水面漂浮得满是垃圾,夏天特别臭。现在治理好了,环境好了,我们真心感谢政府。”说起自家附近水环境的变化,市民丁怀伟难掩心中喜悦。

“水活”才能实现水清水美。我市全力推进水系治理工程建设,继2017年初市区铁道以西实现“水活”目标后,2018年底道东水系也初步实现了“水活”目标,至此市区主要水系被全部激活,全市9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

实施“河长制”,实现“河长治”。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基本建成四级河长制工作体系,设立各级河长1680人,实现全市1211个河湖沟塘全覆盖。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市主干河道沿线暴露垃圾、漂浮物及有害水草已基本清除,各中小河流也实现了大“变脸”,初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的目标。

一系列“治水”举措的推进,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水环境质量。

2017年3月,环保部通报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治理同比变化程度,我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43.6%、位居全国第8名。去年1-9月份国家考核水质断面达标比例得分100分,居全省首位,已获省级生态补偿资金1500万元。

在推进“水活”“天蓝”工程的同时,我市同步实施“地净、路畅、林拥城”工程,不断提升城市的“颜值”与“气质”,四项污染物每年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生态与发展 两翼一起飞

涡阳县义门镇周营村南窑自然村非法砂石料场整治过程是一波三折。

由于没有按照环保要求建设和运营,南窑自然村占地100多亩的非法砂石料场漫天扬尘,居民怨声载道。2017年5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安徽下沉亳州,将此处砂石料场和码头扬尘污染问题作为突出环境问题向亳州市进行了交办,该问题随即被转交涡阳县整改。然而,受利益驱动,问题虽经多次整改但又多次反弹。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重拳出击,采取“两断三清”(即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场地)的措施,坚决依法取缔非法砂石料场和码头。在整治过程中,义门镇还因地制宜,投资200余万元,将原有砂石料场和码头遗址改造成一个风光旖旎的湿地公园。

义门镇非法砂石料场整治是我市环保督察、铁腕治污的具体体现之一。

我市高度重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转办问题整改,坚持高位推进、系统谋划。2018年,我市召开各类会议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170多次。健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10+1”工作组、市县乡村分级负责、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印发燃煤污染专项整治等6个实施方案,正在研究待实施的有10个方案。充实《中心城区网格化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清单》,实施清单管理、挂图作战,一事一号、终身不变,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明确,分别交办、挂牌督办、对账销号。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环境质量的改变,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以前脏得不像样,通过治理以后,没有尘土乱飞了,环境漂亮得很,来这玩的人还多,为环境整治点赞!”看着家门口的砂石料厂变成了湿地公园,涡阳县义门镇居民夏文采很是高兴。

环境整治、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2018年,全市共实施环境行政行为408起,取缔十小企业17家,共摸排散乱污企业491家,全部完成整改,其中关闭取缔330家,整顿规范161家。

2018年,我市GDP增幅达10.1%,为全省唯一一个达到两位数的城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增速全省领跑,GDP总量、全市财政收入等也悄然稳居全省中游。

2018年,我市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污染防治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新的征程上,我市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上下“一盘棋”,“水陆空”治污全覆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亳州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人民群众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汝平 张延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