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百白破疫苗事件曝光,我家宝宝1岁零4个月。2019年1月,过期疫苗事件曝光,我家宝宝1岁零10个月。看到新闻后,我第一时间拿出宝宝的疫苗接种证逐个核对检查。在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我感到强烈的愤怒和无力。
为何厂家如此丧尽天良?为何政府不能有效监管?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
近年来,疫苗问题频发直接导致了家长对疫苗的信任危机,朋友圈不时可见“你还在打中国疫苗?别害了自己的孩子!”等文章。煽情的语言,吓人的图片和“事实”,传播着家长对疫苗的恐慌。
身为妈妈,我也愤怒。但我知道,愤怒不应该是疫苗事件的终点。情绪之外,我更需要的是一个交代:问题疫苗是否有效?是否要补种?如需要,要补种几剂?疫苗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责任人是否受到了严肃处理?以后孩子该怎么接种?是否还会发生类似事件?
我想,政府的处理态度我是满意的。首先,事件曝光人是官方:百白破事件和口服过期疫苗事件分别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江苏省金湖县官方发布通报曝光的;其次,疫苗事件发生后,官方迅速发布通报,针对家长们最为关心的疫苗安全性和效价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并提出了接种方案;再次,问题出现后,政府不怕担责,不护犊子,迅速排查,问责力度之大,实属罕见;最后,让家长们比较安心的是,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政府努力改进的诚意: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认真梳理事件真实流向可以发现,对于问题疫苗,政府与我们一样斥责其突破人的道德底线,与我们一样求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在疫苗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上,政府与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孩子。家长们之所以疯狂转发,无非是希望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令政府更加重视。初衷是积极的,只不过骂着骂着就走样了。我们本想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却因过度的联想、持续发酵的情绪和非白即黑的“正义”而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甚至抵制疫苗接种。这绝非正确的选择。
疫苗的发明,是人类疾病预防的福音。接种疫苗,是避免感染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径。拒绝接种将对孩子传染病防控和生命健康带来极大风险。一些家长可能会想,国产疫苗不可靠,那不如去打进口疫苗,但事实是,各国疫苗标准不同,进口疫苗时常缺货。而且,一旦进口疫苗在中国市场形成垄断,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虽然问题频发,但根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AEFI 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AEFIIMS)的监测数据,中国的疫苗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一直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合理范围内。
纵使万物皆有阴影,我们仍然要向着阳光生长。
正如前几天我家宝宝头上磕破一个大口子,我在心痛的同时也感到一丝庆幸:还好没有磕到眼睛,以后要更加注意。疫苗事件也是如此,我们绝不姑息疫苗行业出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疫苗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强制推动了疫苗行业的规范化。相信经过问题疫苗事件后,我们会迎来更加安全可靠的疫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