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赵亮(右)与颅骨骨瘤切除患者阿卜力克木合影

赵亮(右)与颅骨骨瘤切除患者阿卜力克木合影

“援疆医生来这里不是为了炫耀主刀了多少手术,救了多少人,而是要做好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援疆医生赵亮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赵亮是涡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主动申请援疆,于去年9月3日正式到皮山县人民医院报到,任神经外科执行主任。4个多月时间里,经他主刀或指导的手术多达40余台,其中一例颅骨骨瘤切除手术为当地首例。

一个“不平凡”的中秋节

到皮山县不久,便是中秋节。那个中秋节,让赵亮难忘,更觉不平凡。

节前那日晚11时许,赵亮才忙完手头的工作。返回住处后,正准备休息,手机突然响起,是值班医生打来的:“赵老师,一脑出血病人出现病情变化,情况严重……”还没等对方说完,赵亮披上衣服就匆忙赶往医院。

“那名女患者59岁,维吾尔族人,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时嗜睡,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因出血量少,暂予保守治疗。”赵亮说。入院后,该患者意识障碍加深,出血明显增多,量约30ml,部分破入脑室呈铸型,且已出现右侧颞叶钩回疝,病情危重。如不急诊手术,病人随时可能死亡。

但血肿位置深,手术难度大,加之患者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非常大。赵亮和神经外科主任讨论并制定手术方案后,向患者家属说明了各种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在手术室及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赵亮为患者进行了“左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右额颞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4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离开医院,已是第二日凌晨5点多。赵亮抬头望见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格外明亮,全身的疲劳顿时消失。“那名患者可以跟家人团圆了,自己也尽到了援疆医生的责任。这个中秋节注定是不平凡的!”想着这些,赵亮一路笑着回到住处。

首例颅骨骨瘤切除手术进行成功

“赵主任,你好!还记得我吗?是你给我做的手术,你看我现在是不是变英俊、自信了?”2019年1月2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年轻小伙阿卜力克木便走进皮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紧紧握着赵亮的手,用不太流利的国语说。

第一次见到阿卜力克木是在去年11月的一个下午。当时,赵亮正在审核病历,值班医生说来了一个特殊病人,需要会诊。病人就是阿卜力克木,头右顶部凸起一馒头大小的包块,很是显眼和难看。阿卜力克木说,他从小就发现头右顶部有一花生米大小的包块,未予重视,近几年来,包块逐渐增大,常引起别人异样的目光,他因此也很自卑,出门时总戴着帽子。

阿卜力克木告诉赵亮,他曾到医院检查过,被诊断为颅骨骨瘤,向脑内生长,手术风险大,且有恶变的可能。医生建议他转到大医院治疗。后来听乡亲们说,援疆医疗队来皮山县人民医院了,便过来找专家看看。

赵亮仔细查看了他的头部包块,并让他做了头颅CT,考虑为颅骨内生型骨瘤。因为骨瘤较大,且生长较快,已经压迫到脑组织,需手术切除。阿卜力克木一听在皮山就能手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手术时间共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骨瘤被成功切除。术后,患者生命体征一直平稳,12天后便痊愈出院。

“事后我才知道,这是皮山县人民医院首次开展此类手术。这也让我感到了援疆医生肩上的责任之重。”赵亮说。

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皮山县人民医院的这些日子里,赵亮也看到和感受到了边疆地区医疗水平和内地的差距,尤其是神经外科和骨科,用两个词概括就是:起步晚,力量弱。

“援疆医生来这里不是为了炫耀主刀了多少手术,救了多少人,而是要做好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使皮山县医院在不久的将来,即使没有外来专家援助,也能独立开展各类手术。”赵亮说。

针对当前存在的现状,赵亮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查房、业务讲座及手术示教等,对科室人员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和知识传授。教学查房坚持每周两次,学术讲座及病历讨论坚持每月两次,术中尽量让本地医生主刀,他在旁边指导。

“仅四个多月时间,皮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重症病人的抢救方面就有了显著提高,创伤外科在执行医院各项临床核心制度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科室手术量较之前增加了不少。”赵亮说,他的援疆时间为一年,今后,他会更加尽心尽责,争取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更多的医疗贡献,帮助边疆地区早日实现健康脱贫。(郭玉岩)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