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一般用以装饰人体,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首饰多随发型变化而变化。
民国时期,妇女绾纂,其头饰有簪、钗、针等。簪有如意钩式、五福捧寿式、金鱼卧莲式、荷叶式、孔雀式,等等。
钗用两股金属物合成,上镶红绿翡翠;耳有耳环,腕佩手镯。
首饰有金、银、铜、铁之分。富人佩戴金银饰物,一般人家佩戴铜铁饰物。
解放后,城市妇女绾纂者已不多见。在一段时间里,国家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耳坠、手镯销迹。
1980年后,作为文化象征的各种发型相继出现,种类繁多的头花、耳环、胸针、项链充斥市场,女性青年佩戴的多是黄金戒指、耳环、项链,铁铜饰物已绝迹。
部分男性青年,除佩戒指外,还注意追求领带,较贵重者售价数百元。
在其他饰物方面,民国时期,富人男戴玉佩、玉镯、扳指、戒指;女戴手镯、戒指、耳环、耳坠,头发上插钗、簪等金银玉饰;儿童戴银锁、项圈、手镯、脚镯等。
建国初,青年上衣口袋插钢笔。文革时期,男女老少胸佩毛泽东像章。
70年代,手表成为人们的时髦饰物。
80年代,流行戴变色太阳镜、戒指,女佩胸花、戴项链、耳坠。
民国时期,姑娘们扎独长辫子,额上留个“刘海发”,出嫁时才绾纂。
饰品最繁,卡发卡、插银针,别银簪、戴耳环(或耳坠)、银镯、戒指,帽沿、鞋口也缀银器。
学生和青少年留所谓“东洋头”;农民剃光头;个别老人还留半截辫子。
文革以前,生活困难,没什么好往身上打扮的。现在生活好起来了,无论男女老少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穿着打扮,张扬个性。
近十年来,城市男性中逐渐流行收藏玉器热,尤其是中年男性,脖子上喜欢挂玉器,腰间也有挂件,说话喝茶时经常爱掏出来与好友谈玉,尤爱在洗澡时拿出来把玩。
目前边远农村,还有不少老年妇女有走亲戚时顶毛巾的老习惯。(佘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