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轮窑厂:从“待拆除”到“文保单位”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许多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场所和设施,逐渐结束自己的使命,一些旧的建筑如窑厂、面粉厂、烟炕、水渠、水闸、码头等,被大量拆除。或许,偶尔在乡间一隅,你还会看到它们的存在,或精致,或粗劣,或完整,或岌岌可危,却总能瞬间将人拉回到过去的时光,令人驻足慨叹。虽然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终将消失,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已在积极地采取保护措施,留住这些遗存,并开发利用。像有着60年历史的涡阳县轮窑厂旧址就已被该县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周起,本报就带你一起走近这些文物和准文物,触摸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感受那曾经的沧桑岁月。

完成使命的制砖机静卧在车间里

据考证,我国有着三千多年的烧窑制砖历史,黏土实心砖一直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近些年,各种环保节能墙体材料逐渐将其取代,旧式的窑厂也纷纷被拆除。涡阳县在对存在环境污染、违规生产的砖瓦窑厂进行拆除、整治的过程中,及时将该县天静宫街道一座有着60年历史的轮窑厂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住了一处难得的工业遗产,也留住了一段见证涡阳手工业发展的历史。

老旧轮窑厂被喊“刀下留人”

“2017年5月份,有关部门在对存在环境污染、违规生产的砖瓦窑厂进行拆除的过程中,看到这座窑厂有一45米高的烟囱,上面还写着建国初期的口号,便通知我们来进行鉴定,看是否有保护价值。”涡阳县文管所所长张红介绍。随后,由该县文物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这座窑厂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轮窑厂为该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标志性手工业遗址,且主体结构较完整,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很快,该县对轮窑厂制定了保护措施并召开专家评审会。

在一份《涡阳县文物单位专家评审表》上,“价值评估”一栏中写着:“涡阳县轮窑厂始建于1958年,占地204亩,已建成60年,且延续使用至今,是涡阳县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作坊、厂房,代表了建国后相当长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地方特色的建筑、构筑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当年5月11日,涡阳县将该窑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一甲子轮窑依旧完整

涡阳轮窑厂45米高的砖砌环形烟囱早已是涡河岸边的地标性建筑,粗壮而又笔直,静默地指向天空,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烟囱外壁从上至下刷着“共产党万岁!”“大跃进万岁!”“总路线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宋体字标语,每个字足有数个平方米大小,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大部分标语依然清晰可辨,强烈地冲击着每一个观者的视觉。

经历了千万次烈火焚烧的轮窑内部

烟囱位于整个轮窑的中间,底部与覆盖轮窑的窑棚相接,窑棚为砖木结构,用于防雨、防晒和工人休息,部分已被改成铁皮棚。窑棚四角有4座岗楼,供值班工人循环作业时休息,青砖砌成的岗楼依然面平角直,显示出当时建筑工人的手艺,外墙上刷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标语。

轮窑东西两侧各有两孔窑门,南北两侧各有10孔窑门,出于保护的需要,24孔窑门均已被用砖封闭。“1958年建的时候,是36门轮窑,都是青砖黄沙砌成的,1968年拆除了轮窑,只留下烟囱和四周岗楼,1969年在原址用红砖重建了24门轮窑。”窑厂退休职工、81岁的吴言夫老人说。《涡阳县志》记载了窑厂早期的盛况:“……主要设备有制砖机2台,厂房70间,24门轮窑一座。下设制砖、制瓦、成品、陶瓷、机修5个车间。”

轮窑南侧中间有一个斜坡,是用来运输燃煤的输送航道,多少年来,一车一车的燃煤就是通过这个航道送上窑顶,再通过窑顶上的24孔火眼送入每一个窑洞烧砖的。

配套的砖机车间里,落满灰尘的机器已经锈迹斑斑,有些残缺的水塔也已因周边泥土被取光而矗立在水中央,成为一座孤岛。

见证血与火涅槃期待重生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听从召唤,数百人来到轮窑厂,挥洒青春和汗水,投入热火朝天的生产中去。

据吴言夫介绍,轮窑点火后,火头从一个窑室烧到另一个窑室,在环形的窑室间流动,火头过后砖就烧好了,送风降温后,即可取出烧好的砖(出窑)再码入待烧的砖坯,等待下一个火头烧过来,循环烧制,这也是轮窑名称的来历。轮窑的燃料主要靠砖坯内掺入的煤粉,同时在窑顶上开有加煤口(俗称火眼),在燃烧时可以通过顶部加煤提供额外燃料。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座窑厂一天一夜能生产十万块黏土标准红机砖。《涡阳县志》对当时的生产销售情况作了描述:“……该产品抗折、抗压性良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本县3至4层楼建筑物均用此砖。……砖瓦销售良好,供不应求。”68岁的李侠老人1983年开始在窑厂任会计,她说:“私人想买砖,有时开好票几年都提不到砖。”

窑厂制砖是个“轻工业重体力”的工作,劳动强度仅次于煤矿的井下工人。吴言夫老人说,窑顶上掉东西被砸伤及其他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曾经有人被卷入搅泥缸,身体都被搅碎了。”

在一份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出具的《涡阳县轮窑厂工业遗产保护方案》中,从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经济五个方面评估了窑厂的价值,并提出了窑厂保护利用的构想,“工业文化公园”“砖文化博览馆”“涡阳县产业博物馆”,或许,这里面有一个是窑厂涅槃重生后的名字。

吴言夫老人的儿子吴强今年51岁,19岁那年也开始在窑厂工作,一代一代的轮窑厂职工在窑厂旁边安家落户,形成了一个村落。相信不久的将来,轮窑厂重获新生的时候,这个村子里的窑厂人也会迎来新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