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颍:以行者姿态在教育路上不倦求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以行者姿态在教育路上不倦求索

记安徽省特级教师王东颍

亳州新闻网讯  行者无疆。王东颍说,她愿意永远以一个行者的姿态,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不倦求索。

2001年,王东颍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站在了亳州一中的讲台上。这一站,就是18年。18年来,她在语文教学和教研的道路上跋涉着,追寻着,成长着。

见到王东颍之前,人们会认为,作为集“亳州市药都名师”“亳州市首届优秀人才”“安徽省特级教师”等荣誉于一身的她,应该是严肃干练或者叱咤风云的吧,实际则不然。

日前,记者跟随王东颍走进课堂,见到了她的另一面:充满诗意与激情。这节课学习海明威的经典小说《老人与海》。王东颍凭借其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引领着全班学生,跟随主人公在茫茫大海上与一波又一波的鲨鱼搏斗。一节课下来,没有老师的强行灌输,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慢慢抵达文本的深处,在字里行间细细品读、用心感受、独立思考。

课间,有学生过来咨询文学社近期活动安排的事。原来,王东颍还有一个“第二课堂”——“濯濯文学社”。说起文学社,王东颍的眼里充满骄傲。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学校的支持下,她组建了“濯濯文学社”。作为辅导员的她,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开设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我所熟知的作家”“走近民国先生”“整本书阅读”等系列课程。

为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王东颍还鼓励学生在社团内开设讲座、排演话剧、主持活动、采写新闻、编辑报纸等等。同时,借助文学社每月一期的《濯濯报》刊发学生形式多样的原创作品,并对其做进一步修改,推荐发表。近年来,濯濯文学社的成员在各级作文大赛中频频获奖,作品还先后在《创新作文》《作文通讯》《全国优秀作文选》等期刊亮相。

课堂上精彩智慧,课堂下创新鼓励,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秘诀除了18年来对语文教育不变的热爱之外,恐怕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研究了。“初登讲台时,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一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教?教这些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没顾上思考。后来在一次教研会上,看到一位老师拿着一本语文教学期刊,这才意识到教师不能只埋头教教材,还要抬头看路。”之后王东颍一股脑儿订阅了大量语文类期刊潜心阅读。

认识到教研与思考的意义后,王东颍试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在论文写作中深化自己的认识。2002年,她的第一篇论文在《学语文》发表。18年来,她陆续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国家级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两项。教学与教研成了她的一双翅膀,助她在语文教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古语中“行者”常被称作“知其道而行其志”之人。王东颍说,她这名行者的愿望就是立足课堂,扎根语文,穷尽思索,极致于实践,为梦想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