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解放路 奋进新时代】昔日“渡江解放第一村” 今日美丽宜居新示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渡江第一船铜雕塑。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铜陵是渡江战役发起后,人民解放军解放江南的第一座城市。在大军渡江期间,铜陵人民热情慰劳人民子弟兵,以“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荣,永载共和国史册。

5月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三角主流新媒体采访团走进百万雄师过大江在铜陵江段“渡江第一船”的登陆点——铜陵胥坝乡群心村,探访这个红色村庄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面貌。

群心村纪念渡江战役的展厅。

70年前,“渡江第一船”见证解放历史

迎着滔滔江水与隆隆炮火,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在群心村渡江文化广场,一座由芦叶、船、风帆构成的“渡江第一船”铜雕塑,将采访团拉回到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中。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这段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记录了渡江战役中的历史一幕,而群心村正是百万雄师过大江在铜陵江段“渡江第一船”的登陆点。

展品。

在渡江战役中,涌现出许多平民英雄,其中最为知名的一位,就是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渡江特等英雄”——马毛姐。在这场历史性战役中,她和哥哥一道划着自家的小渔船,护送解放军战士在铜陵文兴洲东风泡(今属胥坝乡群心村)登陆,她划的船最早被誉为“渡江第一船”。

1949年4月20日夜,只有14岁的马毛姐和哥哥划船与其他三条船组成渡江突击队来到铜陵对岸的太阳洲头,马毛姐第一个跳上船,一手掌舵、一手划桨,途中遭敌军炮击负伤仍坚持撑船,第一个靠上了铜陵东风泡南岸。渡江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授予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称号,记一等功。

干净整洁的群心村。

70年后,乡风文明美丽宜居幸福蝶变

70年前的群心,在炮火纷飞中铸就英雄历史;70年后的群心,围绕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万亩芦荡碧如海,夹江十里鱼成行。新楼民筑平地起,条条油路任车行。”这是一位诗人在看到如今的群心村写下的诗句。走进群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栋整齐排列的徽派小楼。“这是我们村统一规划兴建的住宅楼,面积为132平方米,村民只要拿8万多元,余下的全部由村里买单。”群心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古中举介绍,当前群心村红色旅游发展得非常火红,每年有数万游客前来参观,一些村民将空闲房屋拿出来做民宿,这又是一笔收入。

旅游、中药材种植等产业的发展,让群心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村里将集体收入大部分用于村民,让村民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群心村幼儿园,对村里所有适龄幼儿免费。

“在我们这里,考上大学,参军的有助奖资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70元至500元不等的高龄津贴,对生活不便、自理有困难的空巢老人,村里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队,上门服务照料,对75岁以上老人免费配送‘敬老餐’。”群心存村民夏秀清告诉记者,群心村还建成了全县第一个村办幼儿园,对村里所有适龄幼儿免费。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心村让人艳羡的生活画卷,离不开乡风文明的基础。为了传承乡村文明,群心村建设了全市首个村级新乡贤文化馆,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在馆里,我们把上到为祖国、下到为家庭作出贡献的群心人事迹展示出来,让村民学习,还定期评选群心村的孝道人物、美好人家,并设置表彰墙,树立村民荣誉感,倡导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夏秀清说。

乡贤亭

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在群心村也一度存在,为了移风易俗,群心村统一建设了给村民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喜庆堂”,免费提供给村民们办红白喜事。“随礼不超过200元,每桌菜不超过500元,桌数不超过十桌,只要按照我们的约定,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个场所。”古中举说,“喜庆堂”让村民跳出盲目攀比的误区,回归到人情的原点。

喜事堂

“正是因为70年前解放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普通群众为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做出的积极贡献,才有了70年后我们的美好生活。”在古中举看来,群心村中心耸立的“渡江第一船”铜雕塑,铭刻着大军渡江解放的英雄历史,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群心村由贫困落后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幸福蝶变。(记者 吴樾 黄娜娜 彭旖旎 史睿雯 张毅璞 许梦宇 朱晓桐)

(责任编辑:单景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