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全托管 农户成“闲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农机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


             贺广显看着农机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


             王广峰拖着一条假肢站在田边看农机手帮助收麦


                     麦子收了,贺广显笑了

端午节前的亳州大地,黄灿灿的麦浪一望无际,正值收获的季节。有句农谚说“麦节忙半月”,而谯城区双沟镇的许多农民将小麦托管给农机合作社,不用自己动手,一天时间就完成了麦收。

368台农机田间忙收割

6月4日,双沟镇的农民们开始收割小麦。上午9时,该镇杨庙村村民贺广显站在自家地头,看着收割机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穿梭。

“过去收麦得准备半月,再忙半月,累得筋疲力尽。现在,看收割机还没转几圈,就把几亩麦子收割、脱穗完毕了。”贺广显喜笑颜开地说,他种了12亩小麦,今天一天就能收割完成。

贺广显的儿子在深圳当保安,他和老伴儿就在市区边帮儿媳妇带孙子边打些零工,农忙时回家打理自己的农田。在麦子收割的前一天,他联系到该镇一家农机合作社,第二天一早,一台收割机就来到了他家农田。

“播种、施肥我自己来完成,收割由农机合作社完成。”贺广显说,通过这种“半托管”的方式,轻轻松松就把麦子收割完了,而且价格还比市场上每亩低十块钱。

“过去我和老伴儿每天四五点就起床了,忙得很。现在好了,一台收割机就把活儿全干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也省事了。”贺广显说。

双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胡友志说,该镇18个行政村,共种植小麦17万亩,368台收割机已加入午收队伍,目前已完成收割4万亩,截至下午5点预计能收7万亩。

“农机托管”助力农民午收

该镇贾庄村村民王广峰的麦田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与贺广显不同的是,王广峰将自己的土地进行了“全托管”,从播种到施肥,再到管理、收割、销售,都由合作社统一完成。

2013年,王广峰流转了8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大豆等。过去,农田都是由他自己管理,去年10月,在收割大豆时,由于农机操作不当,他的左腿被伤,最终未能保住,做了截肢手术。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他,便将土地托管给了一家农机合作社。

“种子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化肥、收割等价格都比市场价低,收益每亩还可以提高200元。”王广峰说,进行农机作业托管后,他就成了“闲人”一个,“麦子可以收了,一个电话农机就来了,家里人该干嘛干嘛,我一个人在这守着就行。”

看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王广峰拖着一条假肢站在地头的阴凉处,露出了笑容。

农机合作社“托”起大午收

张士伟在双沟镇成立了四家农机合作社,自6月1日起,合作社130台联合收割机便进入田地帮助农民午收。

张士伟说,目前通过他的四家合作社进行全托管的农户有600户,托管面积800余亩。进行半托管的有300户,面积400亩。“农机托管不仅提高了午收作业效率,也壮大了农机合作社的规模,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民不种地,收入也不会减少。”张士伟说,合作社的每亩收割费用与旋耕播种费用均为50元,每项费用比市场价均便宜了10元。进行全托管的小麦每斤收购价也高于市场价1毛钱。

双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胡友志告诉记者,以前每个自然村都或多或少有一台收割机,但这些收割机都把持着各自村里的“阵地”,不让外村的收割机插手。一台收割机负责一个村子的小麦,原本三天就能收割完成,可能要拖一周。

有些农民等不到机子,眼看田里的小麦成熟了,却只能干着急。“现在不一样了,农民不用着急了,我们每个农机手也都有钱赚。”胡友志说,合作社对照每家每户的种植面积,统一调度机械,节省了收割机来回奔走的时间,让完成收割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预计6月8日全镇就能全部收割完毕。”胡友志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