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变迁七十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家在亳州的一个农村,村子里由于人多地少,自很早开始,村民在农闲之余都外出做工,挣钱补贴家用,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又有很多人去到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工作和经商。近些年,在电子商务的驱动下,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兴起,善于捕捉机会的人们又奔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干起了货运和快递。勤劳的村民长年远离家乡逐梦在外,自然少不了与留在家乡的妻儿父母之间的通信联系,以寄托两地亲人的思念之情。

于是,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自记事起到现在这数十年的通信方式与工具的变化和发展,通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一个个时代变迁紧紧相连,可以说是我国建国七十周年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个鲜活缩影。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上学的那会儿村民都是通过手写的书信与亲人之间传递和告知双方近况。记得当时村子里上过学念过书的村民并不多,常常在傍晚时,很多乡亲都聚在村头池边的大槐树下,大家围坐在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村民身边,充满期待地听着他一字一句地念出信件上各种热切的倾诉话语,让人时而欢笑、时而惊讶,更多的是那种眉头久久不舒的凝神深思。然后打着手势口述出自己想说的话,由人代笔写好回信,揣在怀中,第二天清早迫不及待地跑去镇中心的邮局,将那份与远方遥相呼应的家书寄往远方的亲人或恋人。

在中学阶段,我们曾交过异地的笔友,也参加过一些全国性的征文投稿,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每天在课间时刻,看到那些被邮递员放置学校传达室的一叠叠的书信和杂志,我们都兴高采烈地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来自天南地北的心灵信件和情感寄件,心生无比喜悦。

大概到了九○年代中期,一些经济较宽裕的村民的手中和腰间出现了CALL机,让人十分眼羡,随着那一声声“哔哔”响,翻看那一串串字码,就知道亲友有什么事情要告诉你了。传呼机的面世,带来了那个年代一时的风光和潮流。

自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波应用于通信领域后,传统的书信模式就出现了旧貌换新颜的蜕变式发展。清楚记得2004年在镇政府的推动和资助下,让包括我们村在内的全镇所有家庭,按每户为一个单位,安装一部固定电话或配备一台手机,村民开始了即时的语音传情,更加便捷迅速,或者用手机精心编写出或幽默、或深情、或祝福的话语,让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此后没多久,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接连出现了电子邮箱、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不但满足了村民的基本说事传情,通过这些通信聊天工具轻松地与远在外地的儿女与亲人交流,更加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也可以发表情和DIY图片的方式传达喜悦与思念之情,甚至可以直接通过语音视频方式与亲人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身临其境般地看到、听到、感觉到亲人的生动模样。不仅如此,还可通过这种通信方式结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志同道合的朋友,查询和浏览自己想了解的资讯和新闻,以拓宽思想和精神生活,还能增长知识。

回顾过去,我国通信从传统的书信时代快速进入了移动通信、智能通信时代,特别是移动通信,我国在全世界面前,显示出了强大的后来者居上姿态,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从1G时代至4G时代的转变,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也已经延伸至多数乡镇农村,比如,我们村早在2014年年中就实现了4G网络的覆盖,很多像我们村一样,综合通信网络已经建成,覆盖面广并且通信质量优越。

展望未来,现在虚拟现实、VR技术已初露端倪,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的通信除了音与像的即时传达,亦会让形与情景即时塑造。这些都利于商务金融、文化娱乐、健康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业务应用和创新,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通信领域的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兴起,正推动着社会的数字化演进。它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加打破了人与机、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得人们无差别地交流,人机更智能地互动,将创造出更加无限遐想的可能。华为和中兴等民族企业,也将在5G时代引领世界的通信技术潮流,铸造中国通信技术的新名片。

鉴往知来,心生无限感慨:中华七十创辉煌,祖国未来更璀璨,这数十年以来,通信方式的变化升级,真切地让村民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体验到了技术改变生活的幸福感,目睹了我国在通信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更加笃信中国的整体全面发展将会和通信技术革新一样,道路更广,延伸更远,前景更无限!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