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把贫困的“帽子”扔得远远的
涡阳“摘帽”后走访见闻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万余户110435人,贫困发生率7.4%,贫困村78个;2018年底,贫困人口还有1.43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6%,贫困村全部出列……
在省政府批准的第二批退出贫困县序列的18个贫困县 (市、区)中,涡阳县名列其中。
涡阳交出了靓丽的脱贫“成绩单”,靠的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昔日贫困户 今成 “领头雁”
在涡阳县丹城镇相柿园村博涛养殖场里,6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相昌海正在给鸽子喂食。喂喂鸽子,打扫打扫鸽舍卫生,相昌海每天可以领到50元工资,年工资可以达到一万多。
去年,相昌海顺利脱贫。“多亏了分队他们两口子给我提供岗位。”相昌海说。
相昌海口中的分队,大名叫相分队,是博涛养殖场负责人。在相分队的养殖场里,共有5户贫困户16人在务工,是丹城镇扶贫基地。
其实,相分队也曾是贫困户。
10多年前,相分队的女儿出生了,但先天患有肢体残疾和脑瘫。为了给女儿治病,相分队和妻子东挪西借,带孩子四处求医,一个原本殷实的农村家庭短短几年间便陷入了贫困。2014年,相分队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谁都不想成为贫困户,我们自己也不想光靠上级的救济,我们俩都能劳动。”因为涡阳周边养殖肉鸽的较少,相分队决定,和妻子申请扶贫贷款,在家里养肉鸽。
有了政策的扶持,加上相分队苦学技术、养殖得法,相分队的养殖场发展势头很好,一年多的时间就还上了贷款,并在2016年底光荣脱贫。
自己脱贫了,能不能帮其他贫困户干点啥呢?相分队和妻子一商量,决定扩大养殖场的规模,让村里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来务工,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相分队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4月,相分队建起了12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引入2000对种鸽。很快,1000多对肉鸽上市,他们盈利了三四万块钱。
相分队说,贫困户愿意搞养殖的,他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防疫,低价提供配方饲料,同时还帮助销售。
为脱贫攻坚 注“源头活水”
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依托产业发展、贫困户主动作为……相分队的经历是涡阳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
“扶贫不能‘等靠要’,更重要的是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所以,我们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涡阳县新兴镇东华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学杰说。
到村后,张学杰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引进了楠睿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涡阳县绿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涡阳县泓森槐家庭农场、涡阳县晨旭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升了“造血”功能,现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在企业上班,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东华村还通过入股分红、出租场地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去年该村村集体收入23万元,60%给贫困户分红,40%用于公共事务。
据悉,2014年东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182人,贫困发生率为4.2%,目前贫困户还有13户33人,贫困发生率也降到了0.49%,并于2018年出列。
东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侯宋氏已经脱贫,儿子也已经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收入。但侯宋氏依然在楠睿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务工。“干活的地方近,骑电瓶车五分钟就到了。”侯宋氏笑着说,“咱不能脱贫了就啥不干了呀。”
产业上层楼 确保不返贫
“最近一段时间,要注意查看兔子的脚趾可有烂的,好提前防治……”5月28日,在涡阳县龙山镇段营村的吴方根种养殖家庭农场,吴方根正在向段体华嘱咐近期的养殖注意事项。
63岁的段体华是段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身体残疾,家庭负担较重。2018年,吴方根种养殖农场成立后,他就在这里务工,负责照料兔子,并打扫卫生,一天只需要工作2个小时左右,每个月工资800块钱。有十几位贫困户,都和段体华一样,在吴方根种养殖家庭农场务工。
吴方根种养殖家庭农场占地5亩,主要养殖肉兔,是段营村招商引资企业,于2018年建成运营,年出栏肉兔约2万只。
“只有走‘产业+就业’的路子,村民们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摘‘穷帽’,更能保证不返贫。”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段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段营村第一书记夏洁说。
夏洁刚到村的时候,段营村没有任何产业。“村民们想通过劳动增收,但没有工作岗位。”除招商引资来一家家庭农场外,通过向上争取资金,村里建起了扶贫驿站,带动了45人就业。
“仅仅靠扶持,心里不踏实,也不是长法。”相昌海说,有了党的政策,再加上自己主动干,才能把刚摘的“穷帽”扔得远远的。
“虽然我们现在‘摘帽’了,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依然很重。”涡阳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办主任刘坤介绍,涡阳县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创新稳定增收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再上层楼,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努力挖掘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