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走进谯城区双沟镇三官村,一顶顶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一眼望不到头。大棚内,一排排食用菌袋,错落有致地排放着,一簇簇蘑菇如花瓣一般竞相绽放,工人们忙着采摘、装运,一派繁忙的景象。“去年,我种植了30万袋蘑菇,净赚了50多万元,今年看着蘑菇长势,收成将会更好。”种植大户张会玲笑着说。
张会玲是三官村人,种植蘑菇一事,还得从1993年说起。当时,张会玲去三官集买菜,在菜市场看到鸡腿菇,感到特别好奇,便萌生了栽培蘑菇的念头。当年,他先后到农业部门向专家请教,到菏泽、淄博、合肥等地参观学习,在家研究有关蘑菇种植的书籍。俗话说,光说不练等于白干。1994年4月份,张会玲出资2700元,买了种子、土肥、发酵粉、石膏等原料,在自家1.5亩地里,搭建了几个小棚,进行了培育种植,当年就净赢利10000多元。
尝到创业甜头的张会玲更加坚定了种植蘑菇的信心,胆子也越来越大了。2015年10月份,张会玲组织7户农户,按照统一菌种、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和技术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户、规范化生产到户的“六统一、三到户”工作机制,申请成立了谯城区安泽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进行蘑菇培育种植。“种植蘑菇的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麦麸、石膏等,就是将废料变成了摇钱树,生产完成以后的蘑菇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整个流程不会给环境造成一点污染。”张会玲说。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用工人数由原来长期雇佣的七八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四五十人,有时还有点紧张。“我的家庭条件不好,以前经常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可家中的老人孩子没法照顾,当时十分苦恼,现在在这里干活,每天按时上下班,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每月2000余元的工资到时就发,这多好!”贫困户孙桂兰说。
目前,谯城区安泽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该区农业农村局监管指导,专门利用农作物秸秆从事食用菌生产,连续三年在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应邀展示。合作社的规模由原来的三官村发展到周边的张阁村、赵桥乡的大徐村,占地面积400余亩,有双层钢架大棚80栋,阳光大棚85个,年生产食用菌200余吨,年创产值达400余万元,带动周边100户农户发家致富,40多户贫困户脱贫,合作社成员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24户,培育生产的榛蘑、元蘑、猴头菇、竹荪、灵芝等菌类10余种,远销菏泽、淄博、合肥、上海等地,同时该合作社严格按照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安全可追溯标准,保证了食用菌安全、健康,不断地扩大合作社食用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据悉,近年来,谯城区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流转土地发展种植特色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农村产业化龙头产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要达到一定规模,手续合法,在规定的期限内,经验收合格后,都将给予一次性每亩100至200元的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