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可乐标价2.5元为啥收6元?
市民:一些超市、便利店价格标签有误 部门:价格名不副实消费者可举报
资料图
超市和便利店,是平时大多数市民都会光顾的地方。尤其是物美价廉的东西特别受大家欢迎。近日,记者在走访市区一些超市和便利店时,发现价格标签没有及时更换,或者没有贴上标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会误导消费者购物,引起消费者不满。
市民 标签价格名不副实
近日,市民君君在市区一家便利店购买了一瓶百事可乐,她在购买时看到价格标签上是2块5一瓶,但是结账时,收银员收了她6块钱。君君很费解,拿出消费记录让收银员解释。对方却说,君君拿的那瓶是进口可乐,旁边另外一款包装的可乐才是2块5一瓶。
君君很不满,向记者抱怨:“既然价格不一样,应该用两个标签标记清楚。不然两种都是百事可乐,只是包装不同,消费者哪里会知道两种可乐收费不同?”
7月14日,记者在市区一家大型超市随机调查了几位正在购物的市民,不少市民都表示曾遇到标签混乱误导其消费的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不少市民认为超市在有意误导消费者。“超市里很多货架标签贴得太乱,导致消费者拿错商品,希望超市能对号标价,以免引起不快。”张先生说。
商家 商品繁多难免出错
“超市的物品那么多,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商品都按照标签的位置摆放,而且有些价格牌也不一定能全部及时更换。”当记者质疑部分商品价格标签与实物摆放位置不符时,市区某超市的工作人员如此回答。他说,超市数万种商品,几个标签出错十分常见,而且也不可避免。至于进口商品无中文标签,有商家表示,只是部分商品没有。
超市工作人员还解释,一些市民在购物时可能会碰到或者移动价格标签,工作人员有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标签被移动了,因此,也会误导其他的消费者。
至于一些商品没有价格标签,记者走访了一些超市和商家。卖家表示,是为成本考虑。“对于一个单价为8元钱的商品来说,如果把上架的所有东西都要贴一遍,一个货架可能就有几百个单品。遇到调价时,又需要把每一个东西再给它撕掉,而价格标签贴上去之后非常不好撕。”工作人员说。
律师 误导消费双倍赔偿
本报法律顾问孙涛称,商品标签价格与结账价格不符,商家优惠宣传与实际商品不符等情况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其中,超市的物不对价行为还涉嫌价格欺诈。
他说,消费者购物实质上就是和商家签订了契约,商家应该明码标价,契约方显公平公正。商家变更价格,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因商品摆放混乱、促销牌更换不及时或者标签模糊等原因导致消费者看错价格,商家的行为属于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得到双倍赔偿。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一旦发现商品或者价格名不副实,要及时与超市交涉。如果交涉不成,应及时向物价、工商、消协等相关单位反映,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商品,消费者要谨慎购买。一旦发现这些商品存在问题,可以向工商部门反映或者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