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我正好在看微信,突然收到视频请求,一看,竟然是老妈发过来的。我太意外了,因为老妈已经七十多岁,从来没用过微信。以前,侄女用老妈的手机号开通了微信,加了我的号码,但没有用过。后来侄女去外地上大学了,老妈一个人在家,她怎么会用微信呢?
视频接通之后,我惊奇地问:妈,你用的是老人手机,怎么能上微信?
老妈:我用的平板。(我弟买给我妈玩游戏的)
我:你怎么突然上微信,是谁教你的呀?
老妈:没人教,我自己瞎琢磨的,不想看电视,也不想玩游戏,就玩这个微信了,我看到了你好多照片。
我哑然失笑,感觉老妈比我聪明,竟然能发现朋友圈的照片。想当初,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我还是习惯用QQ,不用微信。我一外甥女说在微信上发了一些照片,于是我就上微信看,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照片。没想到老妈第一次上微信,就能发现朋友圈。
自从老妈用微信之后,就经常和我视频,说是要给我省电话费。我告诉她,不用省,我每个月的电话套餐用不完,她还是喜欢用微信聊天,大概是因为视频能看到人吧。每当她想我的时候,打开微信,连接视频,就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我。
在视频里看着老妈,忍不住感慨,时代发展的真快呀。想想小时候课本上写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感觉遥不可及,没想到很快就实现了,连电脑和汽车都普及了,当初谁能想得到啊!短短的三十年,社会的发展像火箭一样。
对于老妈来说,她的一生,更是翻天覆地。七十多岁的她,见证了新中国七十年来所有的发展,她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老妈常说,她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
老妈生于1945年,当时,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她出生于庐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孩子太多,根本养不活,于是把她送了出去,抱养到我后来的外婆家。外婆自己没有孩子。我妈最感激外公外婆的是,他们送她上学了,一直上到十六岁。
老妈能上学,也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公立学校。
如果接着上,是能分配工作的,但外婆担心我妈进城工作会和他们疏远,就不让她接着念书了。由外婆做主,我妈十七岁就嫁给了我的父亲。结婚六年后才生了我姐姐。我曾问过我妈,那么多年没生孩子,着不着急。我妈说,哪晓得着急,她自己还是孩子呢。当时,她在村里算是有文化的,当过扫盲班老师和民兵连长,四处串联,好玩得很,根本就没想孩子的事。
七十年代,依然是集体经济,我们村土地很少,人均不到一亩。幸好离市区近,有一些副业收入,村里生产豆条,由城里的单位收购。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生活条件算好的。我生于七十年代,从来没有吃不饱的经历,小时候还上过幼儿园,村里办的,免费。我们家劳动力少,在村里算是穷的,但我妈是村里第一个买收音机的人,她向往外面的世界。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经济顿时活跃起来,村里很多人进城或到庐山上面做生意。
九十年代初,我家从郊区搬到了市区,一开始是租房子住,做小生意,后来弟弟开了厂,买房买车,父母终于不用再为生活操心。
他们经常忆苦思甜,感叹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也比过去地主的日子好得太多。一日三餐,吃得比地主丰富。夏天有空调,再也热不着。交通发达,想去哪儿都方便。虽然在解放前九江就有了机场、火车站和码头,但和普通人的生活没啥关系,对于老百姓来说,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哪像现在,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各种通信方式日新月异。老妈在七十岁以后,还曾独自坐火车来我这里,独自坐飞机去广东我弟弟那儿。
现在,老妈会用微信了,随时可以和我们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视频。
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通信史。通信越便捷,说明时代越进步。
老妈的一生,都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生于乱世,见证了盛世。
希望老妈长命百岁,能看到祖国更美好的发展,见识更多新鲜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