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黄淮之间,涡河之畔,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庄子出生地、道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亳州人文厚重,民风淳朴。从2008年开始,这片厚土成长起来的青年志愿者王双喜,传承志愿军爷爷秉承的奉献精神,十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开展护卫亳州“母亲河”——涡河的活动,累计在涡河两岸徒步达1.3万公里,在药都大地上发起了环保“长征”的壮举。
王双喜,土生土长的亳州人,从小生活在涡河岸边,常常坐在岸边听志愿军退伍老兵爷爷讲抗美援朝故事。在亳州市谯城区当地,很多人都知道王双喜的爷爷王金明的英雄事迹,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对退伍军人的关怀持续增加,更是让这位老英雄的事迹传遍了亳州大街小巷。
1951年参军的王金明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上作战勇猛、不怕牺牲,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精神。在部队期间的王金明,曾任某师二二七团三营炮兵班长,工作中一直用默默奉献诠释着军人的职责。
“战场上炮火连天,开赴前线之前,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了祖国安全,为了人民安全,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为新中国奉献自己的一切。”每当爷爷给自己讲述把生死置之度外奔赴战场,王双喜都会在内心升腾起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小时候的王双喜怀着对爷爷的崇敬,梦想着自己长大以后也像爷爷一样成为志愿军,到战场上为国家贡献力量。但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他没能如愿走进绿色军营,但受爷爷的影响,“奉献”二字自小就在王双喜心里扎下了根。“爷爷曾经多次对我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要带着一双勤劳的手去工作,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回忆起爷爷曾经的教诲,王双喜铭记在心,并始终牢记奉献和感恩。
参加工作以后,王双喜开始利用工作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并成为一名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爷爷是一名志愿军英雄,为国家为人民不惜牺牲自我奉献社会,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成为一名公益活动志愿者,想以另一种形式奉献自己的力量,助力社会和谐进步。”谈及爷爷对自己的影响,王双喜这样进行了总结概括。
“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随曹操一起回乡拜祖的魏文帝曹丕乘马游览,沿涡而行,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临涡赋》,再现了东汉时期亳州地区秀丽的涡河沿岸风光。
“涡河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美丽、清澈,是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地方,当发现她的美丽不再的时候,真的很痛心。”生长在过河边的王双喜对涡河的感情像是孩子对母亲一样。
长大工作以后到河边玩耍的时间少了,一次休息时间,王双喜散步到涡河岸边,发现曾经清澈美丽的涡河日益被污染,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到河里面玩耍了。美丽的涡河岸边已经不再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了。想到这里,王双喜眉头皱了起来。
“不行,我要开始做点什么,即使不能立即有改变,但至少我要行动起来。”王双喜回想自己开展护卫“母亲河”活动之初说,自己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沿涡河岸边边走边捡拾垃圾,把岸边的白色垃圾等尽量的清理出来。
开始,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觉得他有点自不量力,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能把那么多的垃圾污染清理干净,况且环保自然有专门的环保部门负责,你一个小青年管那么多干什么。为了一件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把对家庭的义务都放弃了。
“我自己认为,爷爷传递给我的最宝贵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这件事如果让爷爷决定,他会怎么做,爷爷应该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奉献自己的力量。”在王双喜的心里,爷爷就是一座精神丰碑,要他扎根基层,立足现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作出贡献。每当想到这里,王双喜就给自己坚持下去找到精神支柱。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涡河环境,王双喜结合在市民中兴起的徒步健身活动,发起了“健身”+“公益”+“环保”的新颖模式,每个周末在固定的地点花戏楼广场组织徒步爱好者一起沿涡河边徒步边捡拾沿路垃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
“每个周末,都是他最早来到花戏楼广场的集合地点,准备好了东西在等大家,”一位经常参加徒步捡拾垃圾的志愿者回忆说,开始大家都是觉得好玩,临时参加活动,后来在王双喜的带领感召下都成为了志愿者。“跟着他觉得我们做的事越来越有意义,我们都是在为生活环境奉献力量。”
随着对志愿活动的深度参与,王双喜也成为了亳州市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截至2019年6月,他所带领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开展护卫“母亲河”活动1000多场次,直接参与约10万多人,王双喜被多省地邀请分享成功的经验,带动影响60多万人,捡拾(打捞)垃圾100多吨,在护卫“母亲河”的过程中,这些年他和他的志愿服务团队,在涡河两岸徒步达1.3万公里。
1.3万公里,王双喜早已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但他清楚地记得,这是当代青年的责任,这是选择后的义无反顾,是为亳州环保,为母亲河的美丽进行的“长征”。
“涡河是亳州的母亲河,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地方,沿线有花戏楼、老街、温泉等景区,看着河边水面环境变差,我心里不是滋味,脏乱差的沿河环境也让市民和外地游客感到不舒服。”提及发起徒步做公益活动的初衷,王双喜坦言,是为了家乡美,“让我没想到的是,竟然有这么多人参与进来。”
由于王双喜及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加之当地政府对涡河的大力治理,目前涡河亳州段的水质有较大提高,两岸环境也大为改观,两岸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除了徒步捡拾垃圾,王双喜组织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市户外运动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连续多年开展环保系列活动,如“节约用水,珍惜水源”主题活动、禁燃烟花爆竹宣传、“禁烧秸秆,拥抱蓝天”宣传活动等,从而让公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过节提醒千万条,安全环保第一条”,2019年2月17日上午王双喜组织谯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从亳州市行政中心南门出发徒步宣传环保,倡导市民不要燃放烟花爆竹,文明、健康、节俭过节,十多名志愿者手举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内容的宣传提示牌,沿着希夷大道向南行走,一路走进十多户商家门店进行面对面宣传。行至万达广场时,大家选择人流量较大的出入口、大厅中央等地,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讲解不燃放烟花爆竹的益处,受到了商户和市民的一致赞同。
万达广场附近一家面包店负责人王晶在听取了志愿者的讲解后,对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更加认可了。她说,今年过年就没有放烟花,即将到来的元宵节也会坚持不放烟花爆竹,过一个清清爽爽的节日,为亳州的环保做贡献,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生活的环境更好。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过节的意识越来越强,元宵节不燃放烟花爆竹,不仅能够减少大气和噪声污染,还能节省一些开支,大家可以用这笔开支购买一些鲜花和礼品,看望慰问家中的老人,形成文明过节的新风尚,也很有节日的气氛。”
地处黄淮平原地区的亳州市是全国重要小麦生产基地,午收季节大量的秸秆成为农村环保的重要问题。农民习惯于收割后把秸秆直接焚烧,但这样会严重污染空气。
每年到午收和秋收时间,王双喜都组织召集志愿者,围绕“禁烧秸秆,拥抱蓝天”开展常态化宣传活动。他们顶着烈日徒步到田间地头,向正在收割小麦的农民宣传禁烧秸秆的政策、焚烧秸秆的危害等内容,号召大家禁烧秸秆、保护环境。
2017年6月的一天,王双喜带着几名志愿者去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宣传禁烧秸秆。在乡村公路的尽头,王双喜和几名志愿者下了车,带着宣传标语和扩音喇叭走进了午收繁忙的田野。
从上午8点多开始,一直到12点,30多度的气温,王双喜和志愿者从一块麦地到另一块麦地,从一辆收割机到另一辆收割机,发标语传单,宣传禁烧政策。正午的太阳炙烤着他们口干舌燥,每人身上带的一瓶白开水已经喝完了。
“返回吧,今天上午的宣传计划已经完成了。”看到包里的宣传单已经发完,王双喜他们准备返回车上休息一会。就在往回赶的路上,同行的志愿者发现王双喜突然表情痛苦的捂着自己的肚子,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有些支持不住的样子,大家上前搀扶着询问怎么回事,王双喜痛苦地说,估计是自己的肾结石发作了。
原来,王双喜一直有严重的肾结石,去年已经做过一次手术,取出几百粒结石,医生嘱咐平时一直注意饮水服药,没想到在野地里禁烧宣传发作。同行的志愿者当即搀扶王双喜返回车上,并立即往城区赶,在附近宣传禁烧的原谯城区团委副书记袁冰然也赶过来一同把王双喜送到亳州市人民医院,再次做了肾结石取出手术。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双喜已然放心不下志愿者协会的活动,一直不停用手机询问了解禁烧宣传的情况。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标准。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做生意的成为了富商,办企业的成为了大老板,而十多年忙于环保公益活动,王双喜从不被家人理解,到逐渐赢得赞誉和支持经历的更多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挑战。
王双喜说,开始的时候,家人朋友也是不理解支持自己,但后来慢慢理解支持了,其实,这些年来自己在外面做这些活动离不开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孩子的默默奉献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支持他的一家好人。
“从开始自己以身作则干起,慢慢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就开始转变观念,带动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起做公益,现在协会的理念就是让志愿者带动自己的家人做志愿,然后一家人带动更多的家庭做志愿奉献社会,青年志愿者聚在一起就是一团火。”王双喜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时一直强调家庭、团体。
每年的3月雷锋日到来,王双喜的志愿团队都募集来一批爱心物资,组织志愿者和学生家庭成员开展“让爱传递”公益跳蚤市场义卖活动,既培养了广大市民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品质,也宣传了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更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贫困家庭和公益事业的关注,激发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
“让爱传递”公益跳蚤市场分为两种活动方式进行,分别为接收捐赠物并分类登记和集中开展公益慈善跳蚤市场。“让爱传递”公益跳蚤市场,学生们的爱心“商铺”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你问价来我销售,十分热闹。参加活动的小学生们,把家里闲置玩具、书籍或者自己做的手工制品拿来售卖。孩子们给各自的摊位起了名字,并精心制作了有特色的摊铺名牌。
特色的“手工招牌”和琳琅满目的物品,一开卖就吸引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光临,物品很快销售大半。
“让家里闲置的书籍、玩具等物尽其用、循环使用,既环保又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勤俭节俭的好习惯。”学生家长赞叹不已。一些受益者很受触动“喜子的无私大爱,让我热泪盈眶。”“当关心他人成为一种本能,世界都变得美好了,”王双喜无比欣慰地说。
王双喜的志愿团队通过开展跳骚市场义卖活动,筹集到13226元的善款,全部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一颗星,光芒微小,但多颗星星就能照亮黑暗的夜空,愿志愿者们共同努力,把这团火燃烧的更旺,努力为家乡的生态环保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王双喜荣获(民间最高荣誉)全国第八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全国百名生态环保最美志愿者、安徽好人、全国最佳公益标兵、安徽省十佳典型人物、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最美志愿者和安徽省首届绿色家庭等数不胜数的荣誉,王双喜因发起护卫“母亲河天蓝绿水行”志愿服务行动,成为2018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是对王双喜生活的真实写照。“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王双喜,一位志愿军后代志愿者,以一种燃烧自我奉献社会的精神在药都大地发起环保公益“长征”,在公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