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远方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河所著《一脚乡村一脚城》自2019年1月出版以来,已分别在合肥、亳州、黄山进行了三次分享会,作为家属和资深追随者,自然是不会缺席的。分享会的选址正应了作者本人对家乡的诠释:家,现居地-合肥;乡,出生地-亳州。而黄山,那应是作者的远方,他诗一般向往的地方。

前不久,在合肥新华书店,常河与众读友分享他的新书《一脚乡村一脚城》。

那是难得的一个天空放晴的周六,各路大咖集聚一堂,现场气氛热烈欢快愉悦。我站在一隅,感受着现场的热烈,接收着分享者不时传来的眼神,而思绪却穿越回三十年前的师大时光。

那是一个初夏的夜晚,在教学楼一楼的一间教室,晚自习期间,我从二楼的自习室下到一楼,无意中看到青涩的作者站在讲台上正朗诵着他的诗作。站在窗外,我都能感觉到演说者的紧张与惶恐,而或许正是那无意中的撞见,成就了终身的相伴。而后的三十年间见证了他由那时的拘谨到今天侃侃而谈者蜕变的历程,相随相伴,把合肥从最初的陌生地变成了栖居地——家。

亳州是常河的故乡,在此地我要称呼他为常同学了。

五月的亳州芍花开满了城市的四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芍花被视为亳州的市花,同样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从小时就觉得芍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她的存在为这个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增添了一抹温柔和传奇。本来想采摘一束恭喜常同学的,但终觉他还不够资格享此殊荣而作罢。

5月11日,应亳州市妇联和亳州晚报的邀请,来自全省各地的一行知名作家来到亳州采风,常同学携再版的《一脚乡村一脚城》在亳州之意书社与家乡的朋友一起做了分享。

面对着众乡亲,常同学用“亳普”怀着“近乡情怯,回家气短”的心情开始了他的创作分享,并对“家乡”二字给予了独特的诠释。强大的亲友团让常同学感受到回家的底气,两个小时的侃侃而谈也让众人感到意犹未尽。本来我想给他一个惊喜,把高中时常同学的班主任王尚志老师请到现场,最终考虑到老师年岁已大,时间太晚而作罢。但高中语文老师李跃进老师的亲临现场着实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李老师和几个同学的光临让现场骤然回到了高中时光,分享会成了作文课堂。而对于李老师,我们欠了您一个鞠躬致谢。

回家,是这次分享会的主题。而每次离家之际的早饭,常同学照例是一海碗老父亲炖的羊肉汤或牛肉汤。这次的早饭是一海碗牛肉汤,后续是,回到合肥的常同学一天都不饿。老母亲还电话追来说:擀好的面条还没来得及吃呢。

远方

一直生活在淮北大平原上的常河对皖南有一种莫名的情怀。看惯了雄浑开阔的大平原,皖南的延绵山脉,水田陌陌,吴侬软语,风俗美食给了这个皖北人无限向往。

记得第一次去皖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常河一起去祁门出差,途经歙县古城。也是五月的日子,那时候的歙县老城还没有现今的城墙,晚饭是在一个街头摊点吃的,一个说着吴侬软语的小妹为我们端来一盘炒田螺、一盘卤干子、两碗馄饨,看着小妹浅笑低语地忙碌着,一种别样风情至今难忘。五月的歙县也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人生第一次吃到了如此美味的枇杷,好多年后才知道,歙县的三潭枇杷闻名全国。而更难以忘怀的是,回合肥后发现儿子已悄然存在了。

近年来多次领略了皖南春天壮美的油菜花、梦幻般的桃花,夏之竹海、多彩秋韵,也多次品尝了徽菜的滋味:让人爱恨交加的刀板香,吃一份带一份的毛豆腐,吃过还多次反复尝试做的腌笃鲜、红烧小石斑鱼等,每次从皖南回来后都得轻断食几天,这就是人到中年后的尴尬,而皖南情结也就这样产生了。

5月的一天,在黄山学院的一个小礼堂里,坐满了文学院的师生。注视着台上的常河,我突发奇想,要是他生长于皖南,江南的山山水水、风俗美食、历史人物、徽州文化会赋予他什么样的秉性,他笔下能诞生出什么样的故事。他会是生长于普通人家还是书香人家?与他相伴的将是位婉约柔美的江南女子,还是淮北大平原上的女人?谁知道呢。

这次之行有幸结交了省内几位文坛大咖,祖籍都是桐城。看来江湖上对于桐城派的传说一点不虚。当传说与现实碰撞出火花时,就像能与美好相遇,那种愉悦令人回味悠长。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