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对症治“穷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月11日亳州晚报二版要闻版《“水患”变“水利” 洼地成美景》一文,报道了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利用洼地特点发展“虾稻共作”产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7月16日亳州晚报头版《脱贫村“土货”遇上电商变“网红”》一文,报道了涡阳县陈大镇史韩村的干豆角,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一年售出7万多件,村民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无论是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还是涡阳县陈大镇史韩村,都距离县城较远,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两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拔掉“穷根”,对症下药治好“穷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穷是一种病,脱贫攻坚就像看病一样,需要找到“病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正如身体上每种疾病的病因不同,每个村每个家庭导致贫困的“病根”也存在多样性,只有找到“病根”,才能进行治疗。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望闻问切”,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搞清楚致贫原因,弄明白致富方向。

怎么治“穷病”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穷根”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否则就失去了“精准”的意义,有的可能需要动手术,比如薛庙村调整农业结构;有的可能需要打针吃药,就像史韩村借助电商平台卖土特产。但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根治“穷病”,需要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方。首先,要开对“药方”——依靠产业脱贫。其次,要用对“药物”——自己的优势,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发展本土气息浓郁的特色产业。第三,治疗要长效,在帮扶贫困户增收的同时注重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坚持标本兼治,病征要缓解,病原也要根除。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关键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涡阳县陈大镇史韩村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值得学习。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