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亳县(现谯城区)地处豫皖两省交界,自古就是“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战略要地,必然成为各方激烈争夺的地区。1944年11月至1949年3月,上级党委在亳县和邻县连接的边缘地带先后建立了五个边区县,史称五亳,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区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几个省或几个县连接的边缘地带建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边区县县名一般由原县名第一个字组成。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11月,在新四军四师收复津浦路西失地之后,中共淮北路西地委(年底改为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地委)决定在亳县、商丘、永城三县结合部地区建立中共商永亳县(1945年2月改为),成立了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总队。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控制了亳县城和交通要道,上级党委贯彻执行党中央“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在亳县周边地区的农村先后开辟建立了商亳鹿柘县、鹿亳太县(1947年5月分制后改为亳县)、涡亳县等3个边区县,成立了县委、县民主政府和县大队。1946年10月, 雪商亳县所属观堂区划归雪涡县(县名没有更改,仍为雪涡县),这样,亳县境内就有了5个边区县政权。1948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一纵队第六次解放亳县城,五亳边区县连成一片,亳县全境获得解放。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为了取得城镇工作经验,中共豫皖苏二地委请示豫皖苏区党委批准,于1948年8月决定设立县级亳州市,管辖城关及郊区。
淮海战役结束后,豫东、皖北地区全部解放,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根据新的形势需要,1949年3月,跨越亳县境内的各边区县和亳州市撤销,归还原建制,组建中共亳县县委和亳县民主政府,五亳边区县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
雪商亳县
雪(枫)商(丘)亳(县)县位于谯城区东北部,于1944年11月建立,地处永城以西,商丘东南,亳县东北的三县结合部。建立时县名为商(丘)永(城)亳(县)县,1945年2月,为纪念彭雪枫,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商永亳县随之改名为雪商亳县。该县地跨豫皖两省,东临永夏公路,西到商亳公路,北接陇海铁路,南靠涡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雪商亳县的辖区是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逐步扩大的,成立之初下辖4个区,亳县境内有亳二区。抗战胜利后,发展到7个区,25万余人,亳县境内有亳二区,亳三区(又称李集区,),观堂区(后划归雪涡县)三个区。
建县初期,县委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巩固政权,发展与扩大武装力量,坚持游击战,抗击日、伪、顽,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尽管当时干部缺乏,困难重重,雪商亳县党政军领导不畏艰险,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展武装力量,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向日伪军发起最后攻击,雪商亳县全境解放。
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为粉碎敌军的进攻,保卫解放区,雪商亳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动员全县军民进行反“清剿”斗争,多次打退敌人的进犯。10月,涡北形势恶化,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为集中兵力,便于统一指挥,华中八地委决定将雪商亳县县委和夏邑县县委组成第四工委,两县武装合编为第四支队,同时,将雪商亳县的观堂区划归雪涡县管辖。11月,雪商亳县干部、武装随八地委转移到河南省睢县平岗进行整编。
雪商亳县建立后,属淮北苏皖边区二地委(二分区)领导,1945年10月27日,淮南、淮北、苏中、苏北4个解放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二地委(二分区)改为华中八地委(八分区)。1946年12月豫皖苏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成立,八地委(八分区)又改为豫皖苏三地委(三分区),雪商亳县隶属关系随之改变。
1947年1月,雪商亳县干部、武装随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东进,返回县境,逐步恢复了区、乡政权,扩大了武装力量,坚持开展游击战,经过与敌人反复较量,雪商亳县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巩固、发展、壮大,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948年5月,雪商亳县扩大为12个区,人口45万,土地120万亩,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亳县境内有亳一区(又称亳东区,位于现谯城区中东部),芦庙区,颜集区,李集区4个区。
1949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雪商亳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原建制,该县存在了4年零4个月。
雪涡县
雪(枫)涡(阳)县原名永(城)涡(阳)县,位于谯城区东部,于1944年10月建立,后来为纪念彭雪枫改名为雪涡县,地处永城以南,涡河以北的永城、涡阳和亳县的结合部。雪涡县建县时不包括亳县境内,1946年10月,华中八地委决定将雪商亳县所属观堂区划归该县,但县名没有更改,仍为雪涡县。后来,随着涡北解放区的恢复,涡南解放区的开辟,雪涡县不断巩固和发展,1947年10月,县委决定把观堂划分为观堂、沙土两个区。
1949年2月雪涡县撤销时,已由解放战争初期的10个区发展到14个区,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7万人口,在亳县境内的有观堂、沙土两区。
商亳鹿柘县
商(丘)亳(县)鹿(邑)柘(城)县位于谯城区西北部,于1946年11月建立,地处涡河以北,商亳公路以西,商丘、亳县、鹿邑、柘城4个县的结合部,当时是华中八分区和冀鲁豫六分区连接的纽带。
1946年9月,中共华中八地委(八分区)为了打通与冀鲁豫六地委(六分区)联系的通道,决定以雪商亳县的亳二区为依托,建立中共商亳县工委和办事处,10月,地委决定改将中共商亳工委和办事处改为商亳鹿柘工委和办事处,并以雪商亳县独立五团四连和八分区武工队为基础,组建130余人的武装力量。他们依托亳二区,进入商亳鹿柘地区开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争取了群众支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由于活动范围扩大,敌人调兵遣将,企图包围消灭工委。根据敌情变化,地委和分区派第五支队由北向南相继消灭敌军,扫清了商亳公路两侧的敌乡、镇公所,打掉了枣子集敌军据点,打开了商亳鹿柘地区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1946年11月,华中八地委、八专署决定建立中共商亳鹿柘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成立之初下设枣子集区,十字河区和减店区3个区,减店区在亳县境内。
1949年2月商亳鹿柘县撤销时,已经发展到10个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万人民,在亳县境内有张集、魏岗、安溜3个区。
鹿亳太县、亳县
鹿(邑)亳(县)太(和)县(后改制为亳县)位于谯城区南部,地处太和县北,鹿邑县东南和亳县西南的三县结合部,也是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的边区县。
1946年11月,华中八地委在鹿邑西北的试量集成立了鹿亳太办事处,在鹿邑、亳县、太和三县交界处建立了鹿亳太县委,不久,这两个机构都集中到睢县平岗进行整编。12月,豫皖苏边区党委和军区成立,华中八地委改为豫皖苏三地委,并决定在淮阳、鹿邑、太和一带开辟豫皖苏二地委。
1947年1月,豫皖苏二地委决定重建鹿亳太县委,开始只有9个同志,以白马、宁平、英武三区为中心开展活动,因为人少力量薄弱,分区派轮训队配合他们开展工作。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才逐步站住脚。豫皖苏区党委又派分区主力豫东纵队两个团,协助县委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拔除敌军据点,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3月,县委为了向东发展扩大解放区,派得力干部去开辟建立了双沟区,以此为基点,向古城区发展。4月,县委派县大队配合雪涡县涡南办事处武工队,攻占国民党古城区公所驻地八里牛村,使鹿亳太县扩大到古城境内,建立了古城区。5月,又攻占了驻扎在十河的国民党第四区所,开辟建立了十河区。
5月,根据形势发展和解放区不断扩大,豫皖苏二地委决定将鹿亳太县所辖洪山、李兴、宁平三个区,分别划归太和、鹿邑两县。鹿亳太县改称亳县,地处亳县南部和鹿邑东部的结合部。在新的形势下,亳县县委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坚持武装斗争,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各级政权进一步巩固,武装力量不断加强,解放区面积逐步发展扩大。
1948年2月,解放军第六次解放亳县城,亳县县委、县政府奉命接管亳县城,设立城关区。1948年8月,上级党委决定撤销城关区,设立县级亳州市。
1949年2月边区县撤销时,亳县管辖10个区,近30万人,90万亩土地,在亳县境内的有双沟、古城、十河、梅城、城南、城西6个区。
涡亳县
涡(阳)亳(县)县位于谯城区东南部,1947年8月建立,该县地处涡河以南,亳县、涡阳两县的结合部。当时属于豫皖苏三地委领导,同年10月,豫皖苏六地委成立后,改属六地委领导。
1947年2月,中共豫皖苏三地委为配合二地委开辟涡南新区,指示雪涡县委委员武建周,带领武工队到大杨、立德一带活动,建立了中共涡南(大杨)区委和区民主政府。3月,经三地委批准,在涡南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涡南工委和办事处。5月,三地委派二支队进军涡南,打击地方反动势力,扩建人民武装。8月,三地委决定撤销涡南工委和涡南办事处,建立涡亳县委和县民主政府,下设大杨、立德、洺河、店集4个区。10月,中共豫皖苏六地委成立,涡亳县委改属六地委领导。
1949年2月,各边区县撤销时,涡亳县管辖7个区,人口23万,土地83万亩,在亳县境内的有立德、师店、大杨、城父4个区。
三
各边区县成立以后,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边区县由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雪商亳县,逐步发展为5县1市,各县在区、乡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发展和扩大了武装力量,成立了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等群众团体;各级党组织积极选拔那些敢于斗争、群众拥护的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基层干部。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废除了保甲制,建立行政村,实行群众推选村干部,通过改造旧政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巩固了边区县的政治基础。
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各边区县紧紧抓住武装斗争这个中心环节,依靠群众,不断发展扩大县、区、乡武装力量,加强基层民兵队伍建设,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多次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和围攻, 使革命各级政权得以建立和巩固。并积极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牵制和消灭敌军主力和地方土顽部队。各边区县的武装力量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战胜敌人,解放了亳县全境。
土地改革是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进一步发动农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各边区县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进行了土地改革。土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基础,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提高了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纷纷报名参军和支援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8年2月,各边区县委按照豫皖苏区党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整风运动,“三查”即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即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通过三查三整,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和军民关系。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干部精神振奋,士气增强,推动了各项工作开展。
在1948年冬至1949年春,各边区县积极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全力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期间,亳县境内已全部解放,成为淮海前线的后方,又地处后方支前的前线。各边区县都成立了支前指挥部,积极组织民工、车辆和担架队,把筹集的粮草和军用物资,顶着风雪严寒送到前线,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经济工作方面,各边区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防荒救灾,兴修水利,保障了人民生活,同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发展文化教育等各项公益事业,恢复和筹建了一批学校,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人才。通过各级党组织的扎实工作,各边区县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1949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解放区行政管辖省县原边归界的指示》,撤销临时政权建制,五亳边区县和亳州市撤销,所属各区按原边旧界划归原建制。沿旧界复建的亳县,驻地亳县城,隶属皖北区行政公署阜阳专员公署,下辖城关、沙土、颜集、大杨、古城、十九里、张集、城西、十河、双沟10个区。
从五亳边区县的建立到结束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在敌强我弱,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各边区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取得胜利。五亳边区县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在解放军主力部队支持下,解放了亳县全境。谱写了亳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