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禅境,空灵悠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音。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作者:(唐·常建)

《江上琴兴》,水为背景,琴做情境。

江上调琴,万树悠悠,皓月明朗,流水潺潺。自然和琴音相伴,琴声与流水合拍。此情此景,如诗如画。

江上调琴,取其幽静天然,亦借水传音,使琴声更加纯净清透。

江面上,有孤绝的冷冽,江边万树林立,却又安静无声,和古琴意蕴相融,所以此境此情便可:一弦清一心。

若在闹市,难有一弦一心的意境,所以诗人携琴入林,在绿水潺潺清风徐徐处暂忘凡俗,悠然一曲。万木潇潇,江水无声,天地间只听琴音缭绕。一指是琴音,一指是流年,一指是清幽,一指是空远。

琴起,心静。

树木葱郁却冷然有序,江水潺潺里,却万籁寂静,一倾江水,万木悠悠,天地明朗,月白风轻,这一切,都成了背景。

难得一段天然。

江上、月夜、林下,天地旷达,心境开阔,是最好的弹琴之境,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爱好是天然,禅心起,尘心降,一曲轻弹如流水。

琴声本来是虚无的精神享受,在作者笔下,却似乎有了具象的表现。天籁般的琴声渲染中,月亮似乎更白了,江水也似乎更幽深了,一切平常事物,都升华了。音律诗意化,诗意又变成音律。一倾江水一轮月,一指轻弹一指禅。

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于竹林弹琴,比万木悠悠的江上林边更雅致一些。由此可见,弹琴的环境,或大自然的拙朴天然,或雅舍竹间的飘逸潇洒,环境心旷神怡,是首要的准备工作。广袤的大自然中,净,境,静,合一,声外之韵悠长。

红尘多嘈杂,名利多烦心,大家都在混沌的世事中挣扎,总会渴望那么一刻的内心宁静。于是携琴来到江边,轻弹一曲,这一刻,浮名过眼,名利如烟,片刻的清心也好,短暂的游离也好,有那么一刻,琴起,心安,精神世界的一场盛宴,足以抚慰接下来的芜杂人生。

只是,王维表达的是诗境,而常建表述出来的,是琴与诗中的禅境。

音律之美,不仅仅在于声音,古琴之美,也不仅仅在于妙曲通心。

古琴美学一直主张:以琴来寻得和谐,行与心的和谐,人与万物的和谐,而禅境,是人类的大和谐。

诗是心的舞蹈,琴是手指的舞蹈,大自然中的琴声,总是饱含着另一种情怀。

音律之美,可抒发情怀,可修养身心,但是再深一层的境界,就是禅境。

常建此诗中不但有琴音有意境,也有禅意。

禅与琴的关系,千丝万缕。禅即是心,心亦是禅。

宋玉在《秦论》中写: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炼,瞥然生物,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至于未悟,虽用力寻找,终无妙处。他觉得,学琴和参禅同理,都需要悟性,才能超越自我局限,达到至臻的境界。

而且禅宗讲究寂静空灵,琴道偏爱声外之韵,说白了,声外之意境,其实也是一种虚无空境,似有还有,旨在个人体悟。

明朝李贽也曾经说:声音之道可与禅通。

《琴苑音义》中写: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意思是,禅即是心,静心,观心,到空心。而琴,通心。

《琴诀》则说的更直接,将琴音提升至一个更复杂的高度: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辩喜怒,可以说情思,可以静思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琴修心,心修禅。古琴追求意境深远,静而有序,禅境追求心性空明,出世入心。

静心是基本,空心是境界,所有的情怀心绪都是过程,犹如江流入海,最后万流归一,琴与禅,完美结合。

所以,古琴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成为高雅文化支流,无数文人用以抒发心志,寄托情思,参与修心。

携琴入山林,轻弹一曲,江月白,流水清,万木静而琴音冷,在这样远离尘世的情景下,琴者参禅悟道,生命更接近本真与永恒。

至臻的艺术境界和信仰是相同的,都需要享受静寂从而超脱静寂,回归本真。由此,琴与禅,便合二为一,由文人们记述下来,琴心一体,禅诗一脉,任凭岁月浩渺如烟,依然温润着情怀。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