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路,位于老家的村后,弯弯的、细细的、长长的,穿过一片片田野向远方延伸着。
从我记事起,村子的后边就有了这条乡路。这路与村口那条清澈的小河一样,充满着童年的欢乐。春天来了,我和小伙伴们常沿着小路挖荠菜、摘草莓,有时斜躺在松软的沟坎上仰望天空飘浮的白云。夏天到了,大人们在田间干活,我们就在路边抓蟋蟀、捉蝴蝶,刚下过雨时还挽起裤腿下到路旁的沟河里捉鱼儿。秋天的时候,乡路两侧的田野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顺着小路能随手掰到顶着一小撮“红胡子”的玉米棒,轻易摘取压弯了枝头的向日葵,偶尔还能追逐到从庄稼地里蹿出的野兔子。冬天的时候,孩子们经常沿着小路相互追逐玩耍,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时而在田野上轻轻回荡。
对于较为偏僻的老家来说,乡路是村里通往集镇唯一的路,村里的左邻右舍不管上街赶集还是走亲访友都经过这条路。在集镇读中学的时候,这路也是我和同村孩子去学校的必经之路。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太好,上学大多步行。每周返校时,我们一边肩上挎着书包,一边肩上背着装有馒头、面粉及青菜的袋子,三五人结伴而行。从村里到学校有十几里的路程,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仅东西沉,而且路途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乡路也是如此,自然形成的,路面坎坷不平,到处坑坑洼洼,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沟,出行非常困难。孩子们每走一段,就要休息一会儿,肩和手脚也经常磨出一个个血泡。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气,不仅脚下泥泞湿滑,还要撑把笨重的木雨伞,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稍不留神,便会摔倒。如果是风雪天气,就更不用说了。尽管路途艰难,但是还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路的那头有着儿时的梦想和希望。
中专毕业后,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和同龄人一样,我也在物色着自己的另一半。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机缘巧合,邻居胡嫂帮忙介绍个对象。一见面,才发现是自己中学时邻班的女孩,虽然在校未曾交往,但因其学习较好也一度仰慕过。她的家就住在乡路的另一头,与我们村南北相望。
在几年的相处中,我们曾沿着乡路一起漫步,一起回忆学校的往事,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那种置身田野、执手花间的情形时常在眼前闪现,那种月下低语、路边轻歌的声音时常在耳边萦绕,那种相约黄昏、并肩小路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于是,这条乡路便成了我们曾经相恋的爱情之路。
到小城工作后,虽然回乡的次数渐渐减少,但每逢节假日,我和妻都赶回乡下,都一次次走在那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乡路上。因为,乡路就像一条连接线,那头有故乡、有老屋、有母亲的身影,还有父亲的坟茔……
近几年,随着农村的发展,一幢幢楼房相继建起,乡路也加宽了,还铺上了水泥,路面笔直笔直的,像镜子一样平坦。每次经过那条路,我和妻都有意无意地放慢脚步,有时还在路边驻足观看,看那起伏的麦浪、金黄的菜花,看那弯弯的小河、潺潺的流水,看那历尽沧桑的石桥、饱经风霜的古柳,还有路边斑斑点点的花草……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会随着天边的霞光轻轻泛起。或许,因为乡路连接着心路;或许,因为乡路载满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