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之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今母亲和父亲均已年过六十,好的生活也让他们的身体一直健健康康,尤其是母亲这个早期的初中生,对祖国四十年来的变化,记忆犹新,每次谈及她印象中最明显变化的就是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特别是现在的智能手机让母亲非常震撼,她说这在四十年以前想都不敢想。

母亲平时非常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了智能手机后,我便给他们分别买了一款智能手机,主要是便于随时联系到他们,更重要的是想着让他们学会使用手机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方式,这样可以不用随身携带现金,赶集上店支付方便,还可以避免找零钱和假钱的麻烦。母亲脑子聪明,学得很快,支付宝和微信两种支付方式没几天就掌握了。说实话开始她对这种支付方式是怀疑的,觉得钱还是攥在手里踏实,需要用钱时母亲还是去银行取钱,

购物时依然用现金交易,我们怎么劝,总听不进去,也许是母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为此,我改变了方式,把一部分钱打入母亲手机的微信和支付宝,只要听说母亲外出购物,我就赶过来陪着,记得第一次使用手机支付时的情景,那次我陪母亲去超市买一桶洗衣液,价格是26元,起先母亲是想要用现金支付的,在我的说服下,母亲答应尝试用手机支付,我让母亲拿着手机操作,我一步一步给她说流程,手把手教母亲:打开微信、找到发现一栏、点击扫一扫……点击完成。

支付完成后母亲还是怀疑地说:这东西行吗?一边盯着手机显示的信息左看右看,特别是听到店里手机语音提示交易信息时,她才有些放心地对店主说,这就算结完账了?真是太神奇了。以后我又多次陪母亲出去购物,目的就是让她多熟知这种支付方式,渐渐地母亲认可并喜欢上手机支付方式,而且是微信和支付宝都会操作,有时和左邻右舍聊起手机功能来,他们总是说母亲是一个跟得上时尚潮流的人。

从那以后母亲很少再去银行取钱,慢慢地还学会了给孩子们发红包。通过这件事母亲总是想起贫穷的年代,她告诉我:那个年代别说这样先进的支付方式,就是手头上现金也寥寥无几。

70年代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时候,买物品要用各种票,买粮食要用粮票,买肉要用肉票,如果买物品还要有购物劵、工业劵等,那时结婚要想置办起一个可以生活的“家”,要凭结婚证明开具“购买证”,凭购物证去指定的商店才可以购规定的用品,而且是经常买不上,因为有的商品根本没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需大于供。

让母亲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家里购买的一辆自行车,当时是买物品要用购物票,特别是手表、自行车等大件物品更是急缺,因此这种购物票就更非常难得,最后还是父亲多方托人终于分到了一张“凤凰牌”自行车车票,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算得上“奢侈品”,但是这辆自行车“排队”排了一个多月后才买到手,自行车到家后真是如获至宝,左邻右舍好一个羡慕。

后来,日子逐渐好起来,在党的好政策下,经济快速发展,手里渐渐有了钱,但几十年来母亲他们一直用现金的方式购物,她说钱就是手头上的生活,多多少少、来来往往。直到现在社会高科技飞速发展,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智能化和多样化,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及手机银行等方式交易,足不出户可以定外卖,外出旅游可以预订宾馆饭店,亲朋好友需要钱可以手指一按就打过去,还可以通过支付宝蚂蚁借呗、花呗等方式提前消费。现金交易逐步被淘汰,如今连过了花甲之年的母亲也学会了用手机支付,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