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药博会】药都发展路 越走越宽阔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题:药都发展路 越走越宽阔

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综述


华佗国药智能化提取及配方颗粒生产项目   张延林 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为目标,强力实施“以药立市”发展战略,编制并同步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19-2030年)》,举全市之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着力把现代中医药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首位产业,初步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2018年,我市中医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96.8亿元,其中中医药流通贸易额达743.2亿元、医药工业产值达318亿元、种植业产值达35.6亿元。

小学生在芍花丛中 张延林 摄

全国中医药百强57家落户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来栖。近年来,我市坚持做优种植与做强制造并重,强力释放以药立市新动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知名药企落户亳州。

持续壮大药材种植规模,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更多粮农向药农转变。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0.1万亩,约占全国的10%。

积极发展精制饮片、配方颗粒、破壁饮片等新型产品,巩固提升亳州作为全国最大饮片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力。目前,全市共有注册饮片生产企业175家,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15%;拥有GMP认证药业企业190家。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密集出台鼓励政策,引进全国知名企业来亳投资或与本地企业合作,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目前,全市已落户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57家,2018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24.3%。

搞活流通,才能加快发展。我市坚持做活流通与做大贸易并重,强力铺展开放合作新画卷。

不断巩固中药材专业市场龙头地位,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年销售额已突破400亿元。

积极培育珍宝岛药业、九州通药业、太安堂药业等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努力将亳州市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物流枢纽和国际网购药材集散分拨中心。

重点培育协和成药业、永刚饮片、盛林药业等一批集内外贸一体化的中医药企业,精心办好药博会,加快建设亳州海关,构建亳州中药产品走向世界的通道平台,去年全市中医药贸易额达743.2亿元。

强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与科技引领并重,强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我市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扶持药品技术转让、研发和培育,设立6支、总额超过100亿元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金,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去年底,全市累计转入药品技术品种6个、待转入394个,报批中药配方颗粒品种1294个。

壮大创新平台,实施现代中药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中医药类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中药类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培育高端人才,出台招才引智实施办法、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实施细则等,近三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

坚持提升质量与培育品牌并重,强力塑造亳药特色新形象。我市建设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培育一批名药、名医、名科、名院、名企、名店、名园、名街、名镇、名膳等“十名工程”特色品牌,提升“四大亳药”国内外知名度。持续推进中药材生产经营专项整治和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健全完善发展、追溯、监管、诚信、协同“五大机制”,坚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向“世界中医药之都”奋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风骨和灵魂,我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这几年坚持健康服务与文化传承并重,强力拓展中医养生新空间,努力用中医药让人类更健康。

我市积极促进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一体化发展,建成亳州市中医院,结束我市没有市级中医院的局面。

大力发展保健养生产业,现有中医药健康饮食产品2000余种,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品30余种,中医药药膳餐饮企业近300家。

构建文化服务精品群,建设中华中医药博览园、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工程,每年举办养生美食节、药膳大赛、养生文化学术论坛,助推“亳”字号中医药文化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大健康主流市场。

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三年计划投资222亿元新建、续建文化旅游项目23个,重点推进北关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华佗养生小镇等项目。

2018年,我市中医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96.8亿元,其中中医药流通贸易额达743.2亿元、医药工业产值达318亿元、种植业产值达35.6亿元。

近年来,我市按照“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工作总要求,依托现代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趋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省对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八位、连续两年荣获稳增长贡献奖。今年上半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22项增速居全省前八位、15项居前五位、10项居前三位、6项居第一位;其中,GDP实现660亿元,同比增长9.5%,连续七个季度居全省第一位,是我省发展潜力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地级市之一。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