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之
故乡的中秋节是热闹的。庄稼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哪一家不是忙忙碌碌的?收割,脱粒,晒场,收藏,乡亲们的忙碌里透着喜悦,也透着对一年风调雨顺的感激。小孩子们就不管这些了。小时候我们除了摸秋,偷来地里的玉米棒、大豆荚和落花生烤着吃以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在中秋节晚上打火把、玩火龙了。
我们的火把跟彝族的不一样,彝族的火把常常是大堆的篝火,人们可以围着火堆唱歌跳舞。我们的火把跟山里的火把也不一样,那种用松枝和稻草扎成的火把,可以用来照明。我们的火把与众不同,是专门用来庆祝中秋节的。我们在中秋节前开始准备,把杂木柴烧成木炭,再把木炭碾碎,扇去浮灰,用三层火纸卷入木炭屑,卷成长筒状,拿细麻绳扎紧,绑在一根细木棍或竹竿上就好。一支火把只能燃烧十来分钟,一家要扎五六支火把。等到中秋节,吃过月饼,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举着自己的火把跑向村口了。
在村口,小伙伴们排成一字长龙阵,俨然一队扛枪出征的红小兵。一个大孩子带头点燃火把,其他的孩子跟着点燃,每个火把间隔两三米,绕着村子飞跑。火把迎风燃烧,木炭火花随风纷纷扬扬地飘洒,像一棵棵火树银花在夜色里绽放;十几个孩子的火把一起在村庄奔跑舞动,远看像一条巨大的火龙飞腾,四溅的火花灿若繁星,装点着中秋节辽阔的夜空。整个村庄沸腾了,大人们在路边为我们喝彩,我们跑得更欢快了。火龙奔向北沟,奔向西松林,奔向南湖岸,一直跑到前方的快乐和幸福中……
待所有的火把熄灭时,夜色已浓。小伙伴们意犹未尽,就在村子里躲猫猫。村里堆放着的许多玉米秸和红芋秧就是最好的藏身处,钻进去,别人一时间难以发现。糟糕的是,有一次我藏在北沟一堆玉米秸下,等了好长时间没人来找,就呼呼大睡起来。第二天一醒,竟睡在自家的床上。原来母亲等不到我,就带着我们家的小狗连夜寻找,熬红了双眼,最后把我从玉米秸下抱了回来。
“月是故乡明”,如今的村庄一派寂静,只有老人们守着空落落的庭院。月色笼罩着落叶萧萧的村庄,听不见牛马的叫声,更没有人打火把、玩火龙了。我的父母静静地躺在南湖地里,再也看不见中秋的火把,吃不到中秋的月饼。中秋的火把,儿时的欢笑,父亲的汗珠,母亲的眼睛,渐渐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境。